我实在受不了爸妈的控制欲了。你能想象吗?我都28岁了,还很难有晚上出门的自由。每次和朋友出去玩,一到晚上9点我爸的电话就会准时响起。我想去别的城市工作,但爸妈极力反对,说我不孝,我只能无奈放弃。这些也就算了,最让我受不了的是,我根本不喜欢他们介绍的相亲对象,他们还一直撮合,好像我不是一个人,而是满足他们诉求的工具,我该怎么逃离?
市总工会职工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师解答:
我能理解你烦躁、压抑的心情,毕竟孩子大了总要与父母、与原生家庭完成健康的分离。如果“分离”被打断,对孩子、对父母来说都不算好事。于父母而言,他们可能会得到一个巨婴型孩子,或与他们“断亲”的孩子;于孩子而言,在父母的控制下成长,即使成年了也依然可能会受到原生家庭的消极影响,比如:因为长期被否定,所以很难相信、肯定自己,以至于碰到机会不敢争取;缺乏独立性,依赖性较强,习惯听从别人的指挥,难以自主地做决策;幸福感较低,容易被激怒且经常感到暴躁,很难体会到轻松的快乐;和父母相处的模式可能会延续到与伴侣、孩子的关系上,重复循环一般;怀疑自己的存在价值与意义,容易产生匮乏感、无意义感。
经年累月,被控制的孩子或许会选择逃离父母,以获自由;又或者因反抗无效而习得性无助,最终被驯化。但也有人或许能找到更智慧的方法,成功完成与原生家庭的分化。
专家建议:
面对父母的控制欲,建议可以这样夺回人生的自主权:
做好“期望分离”。父母对孩子抱有期待是必然且无可厚非的。我们要做的则是分清哪些期待是自己的,哪些期待是父母的,其中又有哪些是合理的、自己能接受的,而不是对父母的所有期待都“来者不拒”。因此,摆脱控制的第一步,是做好“期望分离”,例如:这份工作是父母觉得好的,还是我想要的?这个结婚对象是父母喜欢,还是我喜欢的?遵从某种生活方式是父母认同,还是我认同的?按照自己内心的真实期待去选择、去负责,我们才不会对父母充满怨怼,把自己的不幸和不勇敢归咎于父母。
应激时暗中自我提醒。面对父母的控制欲,有人可能会反应激烈地维护自己的边界,有人则可能变得很“虚弱”,觉得无论怎样都无法反抗成功。这其实就是陷入了“战斗”与“僵化”的状态,前者容易扩大“战争”,后者容易使攻击转向自己。因此局面快要失控时,记得提醒自己不要陷入这两种状态:“我不再是当初那个对什么事情都无能为力的小孩了,我完全能成熟、有力量地和父母进行平等的成年式沟通,而非‘大人与小孩式’的交流。”
从小事起体验掌控感。你有权利决定自己穿什么风格的衣服、吃什么样的食物、换哪种类型的头像或者发什么样的朋友圈等等,哪怕父母觉得不好看、不健康、不吉利、太负能量……也试着听从自己内心的感受,不轻易妥协。渐渐地,你就能从中感受到当家做主的自由与快乐。但值得注意的是,夺回掌控感并不意味着事事都要和父母对着来,即为了反抗而反抗。真正的自主和听取他人意见并不相违背,只要生活里的核心部分是由你自己来完成。
反思性回应。反思性回应指的是,面对父母的控制欲时没必要捕捉他们的感受或期待,也没有必要丝毫不过滤地吸收他们话语里的全部信息,并强迫自己做出改变或付诸行动。而是将注意力和重点放在父母身上,四两拨千斤般拨开他们的攻势。反思性回应包含几个步骤:评价对方的感受,如“你看起来很生气。”给对方解释或纠正的机会,不打断。可以提问或发表意见,但尽量不要争辩。这种回应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把重点从自己身上转移到父母身上,从而避免被父母一开始的话语侵扰,降低因此产生消极情绪的可能。
捍卫自己边界的同时,也别忘了体谅、尊重父母的感受与立场。当然,或许不管你怎么做,父母都依然无法理解和认同你的选择,但爱最终能使你们求同存异。
□本报记者 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