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为学生学习提供情境支撑?2024年初开始,市文物局联合市教委启动“馆校融合”行动,开展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馆校融合课题研究,探索新时代博物馆教育创新之路。“博物馆第一课”作为博物馆之城建设馆校融合课题研究的第一项成果,于6月19日在北京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学习强国北京学习平台上线,供全市中小学生观看学习。
“博物馆第一课”以《大运河与北京城》为主题,以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展陈空间为情境,进行项目合作学习和跨学科探究实践,为中小学校在博物馆开展课程教学提供范式。课程由北京学校2023级1+3项目全体学生在博物馆与学校双师指导下完成,发掘大运河博物馆展陈资源,结合中小学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数学等学科内容,紧扣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博物馆致力于研究与教育”,为学生提供大运河与北京城专题的博雅和通识教育。
在参与博物馆第一课过程中,学生们进行了参观展览、拓展阅读、现场考察、发现理解、合作探究、撰写报告、文创体验、诗歌创作等。当学生实地查看了郭守敬怎样利用历史、天文、水利、科技等深厚积淀找到泉水源头、怎样利用等高线规划引水渠道、怎样根据海拔和高差修建通惠河时,课本里的文字立即“活”起来了。
赵佳欣同学表示:“在博物馆第一课中,我们走访了白浮泉遗址公园,参观了郭守敬纪念馆,在大运河博物馆的展品前驻足思考。我和小伙伴们一起聆听、一起研讨,对大运河的了解更加深入。”
下一步,市文物局与市教委将继续开展馆校融合模式研究,深入挖掘博物馆资源潜力,将“博物馆第一课”开发成系列课程,更好地服务北京大中小学校教育教学。
□本报记者 盛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