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合力铺平高校毕业生求职之路
畅通消防通道 构筑安全防线
“睿智课堂”助力女职工 提升生活品质
“晒”出来的大市场
隔屏守护 不能忽视隐私保护
全力筑好 燃气安全“防火墙”
乐见民俗体验游成文旅新热点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4年6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合力铺平高校毕业生求职之路

 

只有相关部门、高校、招聘网站、求职者等主体都增强责任意识,形成避“坑”填“坑”的合力,才能为高校毕业生营造更加诚信、公平、安全的求职环境。

当前,正值高校毕业生求职关键期,在毕业生满怀热情忙于投简历、面试之时,一些不法分子也开始“躁动”起来,打着招聘的幌子挖坑设陷,致使诈骗钱财、盗用信息、诱导犯罪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毕业生的就业权益。对此,教育部近日发布高校毕业生求职提示,提醒毕业生要增强风险防范、信息安全和依法维权等意识,防止跌入各类求职陷阱。(6月11日《法治日报》)

又到高校毕业季,又到求职关键期。当毕业生们满怀着梦想与期待为找工作而奔忙时,一些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却从中觅得了所谓的“商机”,想方设法地给毕业生挖各式各样的“坑”。一些毕业生很容易中招,要么泄露个人信息,要么掉入押金陷阱、培训贷陷阱、劳动合同陷阱,要么钱财被诈骗,甚至个别人被引入违法犯罪的道路。

为此,教育部专门向高校毕业生发布求职风险提示,给毕业生打了一针“预防针”,有助于毕业生增强对招聘侵权行为的警惕意识,看清招聘侵权的种种套路,提升规避求职陷阱、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本质上,这种风险提示也是就业指导帮扶的一种表现形式,体现了教育部门呵护高校毕业生权益、助力毕业生安全求职的责任意识。

但显然,要想更好地保障高校毕业生的求职权益,仅靠风险提示还不够,有关责任主体还要全力填“坑”。实际上,以“高薪急聘”“学历不限”等字眼诱导求职者逐步暴露个人信息、下载刷单App,骗取求职者钱财;以“勤工俭学”“招聘兼职”“高额回报”为诱饵,吸引求职者落入传销组织圈套;以“拿高薪”“升职快”为诱饵,骗取高额中介手续费;以“付费内推”为噱头骗取相关费用;以各种名目收取入职押金、保证金、服装费、办证费、资料费;诱骗求职者办理培训贷、购车贷、美容贷;给求职者设置有“猫腻”的劳动合同陷阱等求职侵权套路都是一些很陈旧的套路,并不高明。这些求职侵权套路之所以屡试不爽,主要是抓住了高校毕业生的求职焦虑,利用了高校毕业生在求职时的信息不对称弱势。

教育、人社、网信办、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有必要建立联合治理机制,明确责任,共享信息,统一行动,以媒体曝光的问题、求职者投诉举报较多的问题为重点,加大对求职侵权套路的打击力度,根据投诉举报信息,对有明显欺诈误导嫌疑的网络招聘信息顺藤摸瓜,端掉侵犯求职者权益的黑灰产链条,让侵权者付出应有的法律代价。

相关招聘网站、社交平台等也应进一步完善招聘信息发布的规则和标准,加强对招聘主体、招聘信息的审核把关,依法设定招聘信息发布门槛,细化招聘信息发布的负面清单,对资质不全、遭遇投诉举报较多、因违法招聘有过被处罚记录的招聘单位或中介机构采取招聘信息发布限制措施,要求招聘单位或中介机构限期整改;如发现招聘单位或中介机构发布虚假不实的招聘信息,或有其他招聘违法侵权行为,及时采取删除信息、封限账号等措施,并报告监管部门。

只有相关部门、高校、招聘网站、求职者等主体都增强责任意识,形成避“坑”填“坑”的合力,才能为高校毕业生营造更加诚信、公平、安全的求职环境。

□李英锋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