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
生态保护红线林地生态系统质量提升,其中林地面积同比提高5.44%,生物量密度同比提高3.60%。重点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状况良好,生态系统质量保持稳定。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雾灵山市级自然保护区、野鸭湖市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等生态系统质量保持优秀水平。其中,雾灵山市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为78.1,同比提高0.61%。
绿化隔离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有升,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同比提高1.04%。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绿色空间比例进一步提升,其中林地面积同比增加0.32%,草地面积同比增加0.68%,建设用地面积同比降低0.92%。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水域覆盖面积同比增加6.43%,建设用地面积同比降低2.23%。
记者了解到,2020年以来,北京市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摸清“家底”,支撑指导科学保护。2023年,全市生物多样性调查实地记录73种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包括森林、灌丛、草地、沼泽与水生植被等类型,2020-2023年累计记录136种,调查记录的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类型持续增加,其中中心城区记录到23种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通过持续的近自然生态修复和建设,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得到优化。
2023年,阶段性调查实地记录各类物种2906种,2020-2023年累计记录6895种。实地记录被纳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的外来入侵物种19种,2020-2023年累计记录外来入侵物种26种。
生态环境好不好,小动物们来投票。以蝴蝶和蜻蜓为例,它们生命周期短,敏感性强,对环境变化、生态系统健康、人类活动干扰可以起到良好的指示作用,是国内外常用的指示物种之一。2023年在中心城区记录到24种蝴蝶和29种蜻蜓,分别约占全市调查累计记录的24%和36%,表明中心城区整体生境质量较高,生态系统状况健康。2023年在天坛公园记录到13种蝴蝶,是蝴蝶在核心区最重要的栖息地。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记录到16种蝴蝶和24种蜻蜓,是中心城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区域之一。
近年来,北京市以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为抓手,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两个称号。到目前为止,北京市已经有延庆、密云、门头沟、怀柔、海淀、平谷、丰台、朝阳、昌平9个区获得命名,其中5个全域生态涵养区全部获得双命名,并辐射到中心城区,实现了生态进城、“两山”进城。9个区立足功能定位和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统筹实施创建规划或方案,打造了各具特色的示范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