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草、翻土、撒肥、平整、种草、洒水……经过园林绿化工人两天的忙碌,近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凉水河二街北侧550余平方米裸露地块披上“绿色新衣”,将整条街道衬托得春意盎然。
“这次补植复绿费用中,约1.42万元来自去年的生态环境赔偿金。”经开区综合执法局执法人员介绍,2022年开始,该区积极探索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在行政处罚违法行为的同时,邀请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生态损害赔偿评估鉴定专家,对损害事实简单、责任认定无争议、损害较小的案件进行综合认定,确定损害赔偿金额,利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金额开展生态修复。
“去年,有两家企业委托我们采用种植丹麦草的形式进行生态损害赔偿替代修复,修复面积约140平方米,养护期一年。”北京亦庄新城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养护部负责人介绍,丹麦草生命周期长,对水分要求较低,在干燥环境下也可保持长绿,节水、观赏价值高,是目前城市公共绿地的较好选择。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既查处了违法行为,又修复了生态环境,还唤醒了企业守法护法意识,取得一举多赢的良好效果。“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我们鼓励企业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执法人员介绍。
□本报记者 孙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