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石桥向东沿河道到京张高铁高架桥下,这条长约1.4公里的河道,是大运河水系一个普普通通的毛细血管,却是植入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段。
2017年冬天,我从部队转业到海淀区北下关街道,接受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推行河长制。从那时起,我几乎每天都会从白石桥出发,沿着南长河向东,穿过动物园上方的隔音屏隧道,到达高粱桥,再沿转河河段向北到京张高铁高架桥下,在这段河道两岸巡视。
从一名令人羡慕的军事记者到基层公务员,起初我的心理落差是很大的。也许正值冬季的缘故,河道两岸草木凋零、繁花落尽,河面上结着一层薄冰,中间未冻河面还有微弱的水流,水里几个塑料袋、矿泉水瓶等白色垃圾格外显眼,岸边的人行步道上烟头、纸屑不时出现,石凳上路人吃剩的盒饭残渣和污渍令人作呕,桥下还会遇到流浪人员。这与桥上车水马龙传来的喧嚣声构成一幅极不和谐的景象,整条河流的色调在我的眼中是灰蒙蒙的。
借助全面推进河长制的东风,我和同事们共同制定完善了街道河长相关制度和“三查、三清、三管”工作机制,确立了三年辖区南长河和转河流域水清岸绿、安全宜人的目标。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和河道保洁员们一起加强巡河,对沿岸堆放垃圾、违规乱停车辆等进行清理清除。同时申请经费帮助河道附近老旧小区物业修建雨污分离的下水道,解决污水直排入河问题。并联合公安、民政部门妥善安置桥下居住的流浪人员,安装防护栏,清理了桥下环境。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经过水专业质检机构的连续检测,这里由三类水质变成了二类水质。
结合诸多文物实物,我们查阅了不少关于南长河的文物资料,都充实进《加强辖区历史遗迹保护,推进大运河文化带环境建设》的建议文稿中,为上级部门提供了规划建设依据。同时利用“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机制,经过水务、河道、园林等部门的积极推进,落实了南长河公园二期建设的落地,继续擦亮南长河这颗大运河文化带上的“明珠”。
□王永武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