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职工大讲堂
3上一版  下一版4
 
话说老北京的腊月民俗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4年1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已过腊八,北京城日渐充满年味儿。对老北京人来说,腊月除了吃腊八粥外,还有一些民俗活动,如二十三祭灶,二十四贴对子,二十七赶大集等,一派喜迎新春佳节的气氛。今天就说说老北京腊月里的那些民俗文化。
话说老北京的腊月民俗

 

“二十三,糖瓜粘”,家家祭灶过小年

俗话说:“二十三,糖瓜粘”,自古以来民间便有小年儿以糖瓜祭灶的年俗。

祭灶之俗,由来已久。晋代《风土记》便有“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的记载。而《清朝野史大观》则记载:乾隆一朝,每年腊月二十四晚上,祀灶神于坤宁宫。到了清朝后期,便改在腊月二十三。由此可见,传统意义上的小年应该是在腊月二十四,后改为腊月二十三。

民间传说,玉皇大帝为了洞察人间的善恶,在每家派驻一位“监督员”,即灶君,以监督这一家一年的所作所为,是好事做得多还是坏事做得多。到了腊月二十三这一天,灶君将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玉皇大帝根据汇报来决定下一年对这家或“奖励”或“处罚”,第二年新年灶神再回来继续“监督”这家的作为。腊月二十三小年儿这一天,实际上是各家送别灶神上天的日子,并以“糖瓜粘”的方式,让他多说好话少说坏话,带回吉祥。

所谓“糖瓜”,也称“灶糖”,是一种麦芽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

祭灶的地方有两处,一是家中的灶台前。早年间,每家的灶台前都贴一张画像,上面印着两个人物,一男一女,相貌端严,通常印着“司命主”“一家之主”“灶君府”“皂君府”等字样,即灶王爷和灶王奶。

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供桌上除了糖瓜以外,还有一碗凉水、一盘草料——灶王爷上天岂能走着去?得骑马呀。这草料、凉水就是给灶王爷的坐骑预备的。

供品摆好后,点燃香烛。一边上香礼拜,一边祈祷着:“请灶王爷到了玉皇那儿好话多说,不好的话别说。”随后拿起糖瓜,往王爷的嘴上一抹,意思是让灶王爷上天汇报的时候,嘴上甜一点,只说好话。等到上的香燃尽,就将灶神像、钱粮草料在灶前一同焚化,并把凉水泼到地上,祭灶的仪式宣告结束。

还有一处祭灶的地方,就是灶君庙,今多说成皂君庙。早年间京城及郊外有多处灶王庙,为官家及民间祭祀灶王之所,只是规模大小不同。有史料可查的便有国子监灶君庙、花市灶君庙、虎坊路灶君庙、达智桥灶君庙、西直门外四道口灶君庙、通州灶君庙、密云城内灶君庙、延庆旧城内灶君庙等。其中以花市灶君庙建筑规模最大,有三重大殿,每殿有房三间,中殿有前后门可穿堂而过,正殿供奉灶君像。而“级别”最高的是西直门外四道口灶君庙,为清宫御膳房祭灶之地。

每年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人们除了到此灶君庙祭祀灶王,有的灶君庙还要办一天庙会。摊贩主要卖灶糖等祭灶用的供品以及各种年货,因时近年根儿,人来人往格外热闹。

灶神之俗是民间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也表达了人们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与朴素情感,是腊月里的重要民俗文化活动。

“二十四,贴对子”,营造喜庆气氛

俗话说:“二十四,贴对子”,到了腊月二十四,也就是春节的头几天,京城家家户户都在大门上贴春联,以营造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

春联,俗称门对子,因书写在大红纸上,也称红对子。老年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每户人家春节的对联数量很多。一般从腊月二十四开始贴对子,最迟是在除夕之夜或大年初一一大早,意味着辞旧迎新。

传统贴春联的方法为,面对大门时,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粘贴得越牢越好,过了春节也不能揭下来,最好能够保持一年,等到来年春节前再贴春联的时候,贴在旧春联的上面,意为连年红火,一年红过一年。

过去一到腊月二十四前后,京城街头就陆续出现一些专门出售春联的“对子摊儿”,写好的对子挂在摊儿前摊儿后,任人挑选,也可以随买主的意愿现场书写。特别是腊月二十三前后,选购春联的人很多。

在贴春联的同时,还要贴“福”字,就是将大大的“福”字贴于正门之上,或在门框贴上“五福临门”的横批,谓之“迎春接福”。

“迎春接福”,即春节的前几天(一般在腊月二十四),在大门上贴上“福”字,或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吉祥图案,如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贴在门上,以此表达人们“迎福”“纳福”“福入家门”之意。

无论是贴春联,还是贴“福”字,旧俗有“三不贴”之说:一是祖辈(三辈之内)名字(含名、字、号)中有“福”字的不能贴,意为避讳,多贴“禄”字。二是当年家中有人过世的,不能贴“福”字,意为守孝。三是家中近期出了不幸的事情,如有人病危、离异和其他意外事故,不能贴“福”字。此时“福运不佳”,不宜见“福”,待到来年“时来运转”方可贴“福”字。

讲究的人家,多是大门大户,还要在门前悬挂灯笼,又称灯彩。一为因“灯”与“丁”语音相近,门前灯笼高挂,寓意人丁兴旺,日子红火。二为红灯笼格外耀眼,有鸿(红)运当头之意,寓意一年好运、吉祥。

“二十七,赶大集”,置办年货过大年

俗话说:“二十七,赶大集”,意为到了腊月二十七就要备置年货,准备过年了。这一天,家家户户除了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赶集上店、集中采购年货。与平日以购缺卖余为主要目的的赶集相比,腊月二十七赶集主要是购买年节物品,例如:鞭炮、春联、门神、香烛、水果、牛羊肉、鸡鹅和新鲜的蔬菜等。

所谓“大集”,就是农村的集市。早年间京城周边的各县镇几乎天天有集,而且开集的日子都很固定,均已农历的日子为准。多是上午开集,午后就逐渐散集了。大集的场面宽敞而热闹,商品琳琅满目,特别是土特产品尤为丰富。而春节前,也就是腊月的集市,更加热闹,商品也更是繁多。在没有农贸市场和超市的年代,腊月赶集是京郊农民置办年货的主要途径。

京郊知名的大集有十几处。青云店大集位于大兴县,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逢农历二、四、七、九开集,来此交易的人们不仅仅是京郊农村的,还有河北廊坊和天津等地的。平谷县华山大集是早年间京东一带最大的集市,始于清末,立市已有100多年。逢五、逢十开集,以当地的农副产品均多。由于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辐射面广,久盛不衰。靠山集大集也在平谷,是百年老集,始于清末,每月逢二、逢七开集,覆盖周边40多公里,当地及河北兴隆、天津蓟县的农民都到此赶集。通州永乐店大集是京郊开集日子最多的集市,每月逢一、三、六、八开集。房山县长沟大集,素有“京南第一集”之称,也是北京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集市,立市已有500多年。逢一、六开集,以房山长沟、十渡、大石窝的客商居多,也有来自河北易县、涞水的客商。房山官庄大集,是京郊最热闹的集市,时有来自河北的梆子剧团在集市上演出。张山营大集地处延庆县西南部,是北京西北部的主要集市,以山货居多。

腊月赶集是人们最喜欢的一件大事,在集市上,什么事都办妥了,更不用说年根底下的集了。年前,几乎是只要能走得动的人,也不管买什么与否,也不管人多得拥挤到什么程度,都会来到集上看看热闹。那时侯,自行车还没有普及,更别说汽车了,人们赶集多搭乘村里的大车(马车),也有的是大人推着排子车,孩子们坐在车上,还有不少人是结伴而走,说说笑笑地赶往集上。

腊月二十八、九的物品大多很便宜,尤其到了年三十更便宜,因为货物要是卖不出去,商贩们只好等到十几天以后再卖了,而过去正月初一至十五,大多数集市要关门歇业,到了十五才重新开集。所以每到腊月二十八、九的时候,一般都会大甩卖。这也是大集上交易做多、最火爆的时候。忙碌一年的人们,这时候不管贵贱都要买许多年货回家过年。

腊月赶集,人人面带笑容,各自又忙的不亦乐乎,精挑细选那些最适宜的年货,每个人都是满载而归。那商贩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乡邻之间的问候声,营造出浓浓的乡情,使人感受到过年的味道越来越浓。近年来,京郊年货大集陆续恢复,让人们能够重温那浓浓的年味儿。

主讲人介绍:

户力平,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多年业余从事北京文史研究,特别是北京地名、风物、民俗及古村落研究,并在《北京晚报》《北京日报》《劳动午报》等报刊发稿千余篇。做客北京电台文化节目百余次。已出版《光阴里的老北京》《北京地铁站名掌故》《京西海淀说故》《香山传说》等。

□主讲人:户力平 文/图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