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闻“沧浪亭”之名,其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并称“苏州四大园林”。为此,在到达苏州的第二天,便慕名寻访。
沿着酒店前的人民路向北而行,不多时便来到沧浪亭街西口,由此向东不远,便是沧浪亭,但见一池绿水绕于园外。走过一座石桥,迎面是一座土山,沧浪亭便坐落其上。
沿着石径拾阶而上,便来到沧浪亭下,亭立山岭,高旷轩敞,石柱飞檐,古雅壮丽,山上古木森郁,青翠欲滴,左右石径斜廊皆出于丛竹、蕉、荫之间,山旁曲廊随波,可凭可憩。遁级至亭心,可凭陵全园景色。
沧浪亭既是一座名亭,也是一座名园,名园因名亭而得名。
仔细观赏,这里的景致与众不同。其他园林多是亭台楼阁精雕细琢,四时景物精心安排,唯有这里疏朗旷远一派天然。其他园林庭院深深,以高墙与喧闹的城市隔离,独有这里,一水萦带,似隔非隔。虽在都市之中,却颇有几份幽静。
“沧浪”本意为青沧色的水,典出先秦古诗《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而西晋陆机《塘上行》则云:“发藻玉臺下,垂影沧浪泉。”
沧浪亭是苏州最古老的园林。远在五代十国晚期,吴越王钱俶妻弟孙承佑,于宋开宝二年(969年)任中吴军节度使时,曾于沧浪亭营建别墅。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集贤院校理苏舜钦在汴京遭贬谪,翌年流寓吴中,以四万钱买入。在北碕筑亭,命名“沧浪亭”。苏舜钦常驾舟游玩,自号沧浪翁,遂作《沧浪亭记》,并与欧阳修、梅圣俞等文友作诗唱酬往还,从此“沧浪”之名传开。此后为历代名臣、名流之寓所。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布政使应宝时、巡抚张树声集资重修沧浪亭,并在其南侧修建明道堂,堂后侧西部为五百名贤祠,祠南侧为翠玲珑,北侧为面水轩。临水建筑有静吟、藕花水榭。另有清香馆、闻妙香室、瑶华境界、见心书屋、步碕、印心石屋、看山楼等,诸堂构以廊贯通,整座园林布局严谨,精致优雅。
沧浪亭周围树木高大,浓荫蔽日,树老石拙,颇有山林野趣。亭上挂着一副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字迹浓重,苍劲有力。
静坐于亭中,不由得想起清代文学家沈复(字三白,号梅逸)在《浮生六记》中对沧浪亭的精彩描述:“过石桥,进门折东,曲径而入。叠石成山,林木葱翠。亭在土山之巅,循级至亭心,周望极目可数里,炊烟四起,晚霞烂然……携一毯设亭中,席地环坐,守者烹茶以进。少焉,一轮明月已上林梢,渐觉风生袖底,月到波心,俗虑尘怀,爽然顿释。”沈复的文字简洁而质朴,既描述了园林景观,也写出游此的惬意之情,将景致与意境描绘得生动而富有诗意。
沧浪亭建筑规模不大,在江南众多园林中可谓小巧玲珑,但名声远扬。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曾寻游至此,并吟诗赞咏。宋代欧阳修《沧浪亭》诗曰:“子美寄我沧浪吟,邀我共作沧浪篇。沧浪有景不可到,使我东望心悠然。”梅尧臣《寄题苏子美沧浪亭》诗曰:“闻买沧浪水,遂作沧浪人。置身沧浪上,日与沧浪亲。宜曰沧浪叟,老向沧浪滨。沧浪何处是,洞庭相与邻。”曾几《游沧浪亭诗》诗曰:“丘壑园林得我惊,兹游便足了馀生。飞来嶓冢横空翠,流出沧浪彻底清。”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慕名到沧浪亭寻游,遂赋《游沧浪亭》诗:“沧浪亭是延宾所,点缀湖山其水清。大法小廉应视此,憩于此者合循名。”每一首诗,都勾勒出一幅幽雅的景致,令人品味不尽。
“国学大师”王国维任苏州师范学堂教习之时,曾在沧浪亭外独步,并即兴赋《蝶恋花·独向沧浪亭外路》:“独向沧浪亭外路,六曲阑干,曲曲垂杨树。展尽鹅黄千万缕,月中并作濛濛雾。一片流云无觅处,云里疏星,不共云流去。闭置小窗真自误,人间夜色还如许。”他既写沧浪亭外的夜景,也写天上的夜空,其中蕴涵了对人生的感悟。
漫步于沧浪亭,颇有几分惬意,它虽不如拙政园宏大,但别有一番诗情画意。而在此吟起那一首首赞咏这座历史名亭的诗文,更是别有韵致。
□户力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