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特写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朝阳区打造一体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潞源街道户外工作者有了新的“歇脚点”
回“家”吃饺子
智慧医疗调研团队“一业一策”定制企业服务包
西城区报国寺举办古旧书展销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3年12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站式”解决市民法律服务需求
朝阳区打造一体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实体化平台实现全覆盖,线上线下共融互通,“一扇门”解决市民法律援助、律师服务、公证服务等基本法律服务需求……近日,记者从朝阳区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朝阳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集成法律援助、律师服务、公证服务、司法鉴定服务等七项职能,建成“一站式”服务中心,全区形成一体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为“五宜”朝阳建设充分发挥法治保障作用。

线上+线下共融互通

公共法律服务“触手可及”

“十四五”以来,朝阳区司法局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宗旨,全面完成区级、街(乡)级、社区(村)级三级实体平台建设,建成1个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43个公共法律服务站和社区(村)公共法律服务室,不断推进三级实体平台优化升级。

其中,朝阳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进行全要素整合,形成“一站式”服务中心,集成法律援助、律师服务、公证服务、司法鉴定服务、调解服务、法治宣传、安置帮教等七项职能,实现群众进“一扇门”解决基本法律服务需求。43个街(乡)公共法律服务站配优资源,推动法律服务均衡发展。通过加强服务资源整合,形成了让群众“少跑腿”的法律服务平台。

朝阳区现有村居法律顾问668人,村居法律顾问全面进驻社区(村)公共法律服务室,实现了社区(村)100%全覆盖。通过开展“小社区、大律师”等服务活动,已为群众提供高质量“面对面”答疑解惑9万余人次,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目前,朝阳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提供各类法律服务共计6万余人次。43个街(乡)公共法律服务站及社区(村)公共法律服务室提供各类法律服务共计29万余人次。

此外,畅通热线服务渠道,组建专业律师团队,承接北京市 “12348” 两条公共法律服务热线接听任务,做到“8×7”小时在线解答。建立热线平台培训考核等制度,提升了法律咨询接听满意度。强化网络平台作用,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发挥“总指挥”作用,针对线上平台构建互联互通体系,及时响应群众在网络平台发起的工单,快捷流转到相关部门及街(乡)级平台办理,做到响应时间最短,以线上服务效能最大限度引导群众在线办理,推动法律服务“现场办”到“网上办”“指尖办”的转变,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目前,解答热线和网络咨询共计97686件。

创新“一网两翼三支撑”模式

打造法律援助民心品牌

近年来,朝阳区不断推进新时代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实现七项公共法律服务不断优化升级。

在法律援助方面,朝阳区创新“一网两翼三支撑”模式,打造法律援助民心品牌。织严织密一张覆盖全域和全时空的立体化法律援助服务网,形成三级响应服务平台,受理援助案件,解答咨询,组织开展宣传活动;在朝阳区人力社保局劳动争议仲裁院、区法院、区检察院、朝阳公安分局执法办案中心等单位设立实体化工作站,开展法律援助各项工作。目前,累计受理法律援助案件12796件,接待群众咨询32万余人次。

在律师服务方面,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审批方式,提升服务效能。朝阳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行政审批窗口承担着公证、律师类许可和备案,对辖区内律师事务所开展年度考核等职能。通过压缩审批时限、承诺制办理以及对部分事项推行“减材料”、实行“一网通办”服务等措施提升服务质量。目前,通过电话、邮箱解答各类咨询1.3万余人次,通过北京市司法局律师管理系统平台初审受理、邮箱预约审核等各类方式,办理律师类行政许可和备案类业务共计7923项,日办结量达到81件。

街乡设立便民服务点

打造“半小时公证服务圈”

2022年9月,北京市正阳公证处正式进驻朝阳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积极融入朝阳区法治化营商环境充分发挥作用,办理了大量乡镇拆迁腾退安置涉及的民生类公证事务;为各类中小微企业办理委托、合同、声明、证照等国内及涉外案件;办理了大量中小微企业、民生类、知识产权类及一些特定领域的涉外事务及案件。

针对传统的遗嘱、继承等家事业务领域积极探索创新,“引入遗产管理人办理银行保管箱继承公证”成功入选中国公证十大典型案例。加强新时代公证工作,正阳公证处与东风乡、来广营乡、南磨房乡、平房乡等司法所签订了法律服务共建框架协议,在望京街道政务服务中心设立便民服务点,持续开展“社区(村)公证服务顾问”工作,努力打造“半小时公证服务圈”。着力为民办实事,全面深化告知承诺制、证明材料清单制,持续推进“最多跑一次”“服务中小微企业绿色通道”“一网通办”“跨省通办”“公证服务周末不打烊”等利企便民举措,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 。

朝阳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该区将继续围绕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工作创新,推动公共法律服务质效不断增强,保障人民群众享有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务质量和水平日益提升。

□本报记者 孙艳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