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北京劳动者之歌
3上一版  下一版4
 
指尖“堆”出锦绣画卷
拾金不昧彰美德 文明善举暖人心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3年11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指尖“堆”出锦绣画卷
——记北京工艺美术大师、丝凌堆绣第四代非遗传承人靳明
 

一剪一粘拼美图,古法技艺传神韵……几块简单的碎布片经过细细裁剪之后,再按顺序粘贴、堆叠,针线上下牵引翻飞,一番动作下来,碎布片竟然变作一幅栩栩如生的精美艺术品,这就是北京宫廷补绣的魅力所在。作为北京工艺美术大师、丝凌堆绣第四代非遗传承人,靳明始终致力于传承这项古老的技艺,并使之逐渐焕发新活力。

因热爱推开艺术之门

丝凌堆绣是以丝、麻、棉、毛等织品为材质,经过剪、贴、裹、堆、染等工序堆成的纯手工艺品,其特点是色彩绚丽、对比分明、质感饱满、做工考究,具有很强的鉴赏性和工艺性。靳明与丝凌堆绣结缘始于一次机缘巧合,那时电视中播放的《敦煌》纪录片深深吸引住了她的眼球,让她产生了把自己心中的敦煌壁画形象展现出来的念头。这时,她突然想到姐姐曾和她说过的堆绣工艺制作,“堆绣作品比绘画更加立体,应该能更好地表现出我心中的敦煌之美。”说做就做,靳明找来针线、布头、棉花等工具和材料,尝试堆绣工艺制作。

2005年,靳明开始全心全意研究制作堆绣艺术,并奔赴五台山及青海塔尔寺、德昂寺、白玉寺等地取经观摩学习,并与众多大师切磋技艺博采众长,将其他工艺品特点运用在堆绣技术中,在继承传统堆绣制作技法上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堆绣艺术风格。为做好堆绣作品,她重新拿起放下20多年的画笔,年少时打下的坚实绘画基础,让她很快找到状态,并绘制好了底图。两个月后,靳明的第一幅堆绣作品《飞天图》完工,她高兴地将作品摆在家里最显著的位置。

在制作堆绣作品时,“半路出家”的靳明往往能够跳出窠臼,创新技法。她不受传统观念限制,广泛吸纳素描、雕塑等手法,独创出了面部填充立体塑型法等全新的堆绣技法;传统堆绣作品主要表现花鸟鱼虫、神话人物,而她则喜欢把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场景速写下来,在精心设计后,“复原”到其堆绣作品中。2010年10月,北京市文联60周年庆民间艺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得知消息后,靳明废寝忘食,仅仅用了20多天时间便制作了《飞天》《反弹琵琶》两幅作品送去参展。由于独特的创作风格,两幅作品在展览中引起极大反响,这让靳明直呼“没想到”,“因为和其他人的堆绣不一样,有自己的创新。”

创新为堆绣增添现代元素

在靳明的工作室内,栩栩如生的娇艳牡丹、奔驰的骏马……一幅幅雍容大气的堆绣作品让记者眼前一亮。据靳明介绍,丝凌堆绣源于辽金,奠基于元,盛于明清,从辽金以后逐步由民间走向宫廷。丝凌堆绣凝聚了古老的民族手工技艺的精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和珍贵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堆绣制作时,根据内容表达需要选好各种颜色的绸缎,剪成一定尺寸的人物、走兽、花鸟等形状,然后用彩色绸缎粘压在事先剪好的纸张模型上,按其颜色从浓到淡的顺序,依次粘堆,由于中间突起,故产生了较强的立体效果,犹如一幅丝质的彩色浮雕。

“堆绣看似简单,其实不然。”靳明说,“堆绣是一个非常细腻的手工艺,工序制作非常繁琐,从设计、剪、裁、粘到拼图,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创作出一幅,特别是用于藏传佛教的堆绣,更是要求严格。”

“堆绣工艺繁琐,从选题、复印、剪裁、粘、堆,一幅不大的作品制作起来要耗费几个月的时间。”靳明虽然制作堆绣已近20年,但对于每幅作品她都精益求精,对于细节更是一点不敢马虎。她创作的堆绣作品多以现实生活为题材,从花鸟动物到人物故事,题材包罗万象,画面色彩绚丽,田园气息浓郁,层次分明,形象逼真,有着较强的视觉冲击力。

在传承堆绣工序制作的基础上,靳明也不断对其进行创新。堆绣精髓就是“堆”,堆绣分为平堆和高堆,平堆没有层次感,高堆是一层压一层,作品富有立体感,画面层次也更加分明。靳明在布中加入了海绵作为衬料,层层叠加之后使画面立体感更加凸显,“我把堆绣中的绣都减掉,用创意泥来替代以前的绣,效果比以前的绣制更好。”如今的堆绣在靳明的手中,不仅保留了堆绣原有的风格特点,更增添了现代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特点。靳明的堆绣作品中融入了孝老爱亲、婚育文化、移风易俗等现代文明元素。此外,靳明还将传统的东方技艺与西方油画相结合,中西合璧创意满满。

如今,靳明和她的堆绣作品名气越来越大,她多次受邀参加国内外大型展览、展会,这些精美的堆绣工艺制品赢得国内外观众的青睐。德国哈默恩市城市博物馆还收藏了她的堆绣作品《彩衣魔笛手》。

推广堆绣艺术走向大众

参加的展会和交流活动多了,靳明的眼界也越来越开阔。她开始不仅仅满足于自己制作出精美的堆绣工艺品,还要把这门美丽的艺术传授给更多人,让他们从中得到快乐。

翩翩起舞的芭蕾舞者、大树下悠然下棋的居民、彩带飘飘的飞天……走进回龙观街道青年汇活动室,一幅幅倚靠墙壁摆放的堆绣作品,将整个房间装饰得分外华丽。这些堆绣作品便是靳明带着邻居们亲手制作的,构成这些作品的原材料,全是百姓生活中的碎布、线头等废弃物。

为进一步传承好这门手艺,靳明在社区开办了堆绣制作兴趣班,义务教授社区居民制作堆绣作品,至今已有500余人参加过她的堆绣班。“跟着靳老师学堆绣,让我这个残疾人的作品也有机会走出国门。”72岁的罗信炎是靳明的首批学员之一,老罗只有右手具备完全活动能力。2011年起,他跟着靳明学习堆绣制作,如今,他制作的作品已被德国博登韦德市城市博物馆收藏。

2013年,靳明又成立了回龙观堆绣协会,通过每年定期举办培训的方式,让更多年轻人从亲手接触,到逐渐了解喜爱,再到自觉传承推广传统工艺。

靳明还希望把堆绣项目留在昌平区,使之成为昌平区的一项文化产业,“我希望能建立类似农村巧娘工作室之类的工作室,吸纳更多赋闲在家的居民,特别是残疾人在工作室内就业,实现堆绣工艺产业化发展,这样既能普及堆绣艺术,又能让大家从中实际获益。”靳明说。

□本报记者 周美玉 通讯员 向凌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