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之山,统称西山。群山之中,遍藏乌金。数千年前,这里就有先民开山辟路。元、明以来,京城百万人家,皆以石炭为薪。加之这里出产石材,琉璃的烧制更是闻名京城,于是,拉煤运货的驼马成群结队,年复一年地在山路石道上跋涉,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京城到西部山区,再远至内蒙古、山西的商旅道路。京西古道以“西山大路”为主干线,连接着纵横南北的的各条支线道路,其中的中道、南道、北道为其主要组成部分。京西古道是京西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和历史见证,这条千年古道,值得人们去仔细探寻——
京西古道,其实并不只有一条道路
还没有到门头沟的京西古道之前,我误以为,京西古道只是一条连接门头沟区内外,连接门头沟与河北、内蒙古、山西的一条废弃的远古道路。在2023年6月中旬的一次门头沟古道之行,才让我深切感受了什么是京西古道,古道上都有哪些让人刻骨铭心的文物和历史遗迹。
因为只是下午四五个小时的探访,只能是窥一斑而见全貌,这里选取古道上的一段重要节点,尝试给京西古道进行立体的描述。
我去的那天下午,天气不是太晴,有点闷热。因此远远地望去,西山都是灰蒙蒙的,并不是太透亮。我从导航上锁定了水峪嘴村的古道博物馆、韭园村的西洛坡村的马致远故居,从这两处重要的西山古道的重要节点,足以看到古道的神韵了。
原来,京西古道如一张大网横纵门头沟全境,道路多而且长,这些古道主要有商运道、军用道、香道,它们互通有无。其中商用道的历史遗迹最多。京西古道是纵横交错的网格化道路,并不是一条笔直的道路。如果你要探究京西古道,尽可以选取一条自己感兴趣的慢慢探索。京西古道以“西山大路”为主干线,连接着纵横南北的各条支线道路,其中的中道、南道、北道为其主要组成部分。具体从哪一年开始,实在没有精确的数字和史料。
据介绍,京畿西山,十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门头沟区北接上谷,南通涿易,西望代地,东瞰燕蓟,具有重要的战略和交通地位。从数千年开始,先民“披山通道”于西山发轫,西山大路诸道,屡经修整,成为颇具规模的官山大道。其中的绝大多数工程是民间组织募化筹资,由当地百姓进行施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用于运煤、烧香、军事等用途的纵横山路,就成为门头沟与外界有效沟通的交通要道了。
在水峪嘴村触摸古道艰险
我去的是京西古道的西山大道,又称西山古道北路,基本上沿着永定河谷而行,这里是京西历史最悠久的一条古道。京西古道以西山大道为主线,连接了众多支线,形成一个道路系统。西山大道东起三家店,过永定河,经琉璃渠村,越愁儿岭,经斜河涧、水峪嘴,翻牛角岭,再经桥儿涧、马各庄、石古岩、色树坟,到王平村为止。此为西山大道主干线。水峪嘴村是一个漂亮的小山村。有很多公交车通往市内和区内。我为了节省时间,打了一个网约车,不一会儿就到了水峪嘴村。
这里永定河在村口流过,有山有水,真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我来到村里自己办的古道博物馆,看起来还有一定的规模,不过由于是工作日,基本没有什么游客。我看完了古道博物馆,心中对京西古道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就去爬古道风景区的古道。
虽然这里的古道,经过了适当的修复、加固,不过,在我看来,还是到处是险阻。因为与其说是道路,其实都是由不规则的石块堆成的,根本没有什么路。走在上面,十分硌脚。加上天气炎热,道路周边都是荆棘遍布,十分难走。
我问了几个当地老乡,如何看到这里的蹄印,告知需要翻过上面的牛角岭,才能看到连成一片片的蹄印。牛角岭在明清时期是宛平县捕卫南乡与王平口巡检司分界之处,建有关城,至今犹存。关城东侧路面上留有大量明显的蹄窝。由于道路艰险,又快接近下午4点,我实在不敢贸然爬到牛角岭,只能远远眺望一下了。
在这段古道中,我看到了废弃的、年代久远的铁匠铺,可见当年走这条古道是多么艰难。当时的旅人为了到达目的地,不得不随时加固马鞍、马掌等。以至于随处可见都是大小不等的马蹄印。
据介绍,这些大小不等的京西古道,在2012年的普查中,40条规划路线的总长度约680公里,其中基本保存古道原貌的约270公里,保存率约占40%。这些古道不但是京西历史的活化石,也是京西的文化符号。
我在翻越京西古道中,似乎感觉到了走进了京西的历史深处。有专家认为,京西古道其中物质文化载体主要包括古道本身、古代茶棚驿站、古村落古民居、宗教建筑、古树名木、古石刻、军事遗迹、水利地质遗迹、古墓葬、历史古籍和抗日红色遗迹等。所以这些,都值得我们深入地保护和挖掘。
走进了古道上的马致远故居
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不能不提到元曲的辉煌。而元曲的四大家之一就是马致远,可以说是千古流芳的文学大师。
慕名来到西落坡村的马致远故居,因为是打着网约车进入的韭园村,所以从环山公路上,没用多一会儿就到了这里。只见在半山腰上的这座四合院建筑,古朴端庄,甚至有些破旧。
作为隐居者,马致远是成功的,他选择的西山古道上的这个小村落,真是世外桃源。小村里没有一个行人,偶见一两个村民,对外人到访也不奇怪。因为这里已经开放了很多年,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各地慕名者来此参观。
这个故居是坐落在京西古道上的王平古道上,感觉比水峪嘴村的西山大道的路要好走一些。
马致远的文学成就虽然很多,但是他是靠着一首仅为26字的元曲小令《天净沙·秋思》而载入史册的。全诗没有一个“秋”字,却将西山的深秋的悲凉精彩呈现出来。仅寥寥几句,却令人动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个故居西朝东,是一座完整标准的四合院,西北东南四面都有房间,每面三五间。那个大院子门内外,就是活生生的《天净沙·秋思》里描述的景观写照:小桥、流水、人家、老树、古道。还有院子内如今静立着的瘦马雕塑,手捧书籍的马致远人像雕塑,一样都不少。
值得注意的是,他的故居没有地方志记载,也没有家谱之类可以证明,只是当地村民们世代相传说,至今还有争论,所以其故居并没有各级文物部门的保护认证石碑。不过,我以为这也是很重要的文化遗存。因为多年来,人们已经高度认可了马致远的小令作品对西山古道的真切描述。这里的故居充分还原了他的那首小令的意境,让人对西山古道产生了跨越时空的审美。
我走出去小院,试图寻找一下潺潺的溪水,然而溪水已经干枯,没有了水,西山的意境稍微逊色一些了。这个小村子太静谧了,据说只有百十位村民居住,也有一些市里的房客租用这里的农家院。看来欣赏这里静谧环境的人不少。
这个村子是出入王平古道的第一个古村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文物留存很多。因为时间仓促就来不及一一欣赏了。我在想,马致远隐居在此,过着陶渊明式的生活,抬头看见青山,脚下就是溪水潺潺,每天走在西山古道上,这些自然美景无疑都能催生他的那些著名的元曲作品。
我以为,西山是一部大书,是千百年来风吹雨打、世代的先民铺就的山区交通枢纽,散落在古道周边的古村、古宅、古树、古街,都是京西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京西古道,值得人们去仔细寻访体验。
主讲人介绍:
赵强,资深出版人、编审、知名时评人,曾在多家出版机构担任重要职务。著有杂文集《楞客天下》《出版行旅—总编辑手记》等7种,在100多家媒体刊发2000多篇杂文、评论、散文等。为北京杂文学会会员,至今仍笔耕不辍。业余时间致力于对老北京古都文化的探索。
□主讲人:赵强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