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旅游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丛台访古
“塞上明珠”定边印象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3年9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丛台访古

 

因定下来要长驻邯郸,所以便有了“细游古城”的想法。头一个想游览的地方,便是心仪已久的丛台。

早在高中时代,我便读过“胡服骑射”的历史典故: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为了国家的强盛,以敢为天下先的进取精神,在中原王朝把少数民族看作“异类”的政治背景下,在一片“攘夷”的声浪中,力排众议,冲破守旧势力的阻挠,坚决实行向夷狄学习的国策,毅然推行“胡服”、教练“骑射”。经过“胡服骑射”改革的赵国,一跃成为当时除秦国外战力最强的国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我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一次大变革,被历代史学家传为佳话。

丛台公园位于邯郸市市中心,是邯郸市建设最早的一座大型历史文化公园。丛台位于公园正中心,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相传始建于战国赵武灵王时期,是赵王检阅军队与观赏歌舞之地,古称“武灵丛台”。颜师古《汉书注》称,因楼榭台阁众多而“连聚非一”,故名“丛台”。台上原有天桥、雪洞、花苑、妆阁诸景,结构严谨,装饰美妙,曾名扬列国。现存古台雄伟壮观,是明清以来的修复建筑,虽已非原貌,但仍不失古典楼阁亭榭的独特风格。丛台高26米,南北皆有门,从南门拾级而上,东墙有“滏流东渐,紫气西来”八个古体大字,正门外有郭沫若1961年秋登临丛台时题写诗句的碑刻。这并非一个简单意义上的古对,它蕴含了邯郸人民对故城的自然生态和内涵最深刻的总结。“滏流”,指的是发源于邯郸峰峰矿区鼓山南麓,因古代滏水改道而流经邯郸东部的一条黄金水道滏阳河。滏流东渐,静谧通达。“紫气”,则来自邯郸西部的紫山。由于紫山上有多处紫黄巨岩裸露,每当阳光映照其上,紫光闪烁,霞彩千条,如祥云瑞气升腾,远在邯郸城内的丛台都可西望此奇景。紫气西来,有祥瑞之气。

由丛台北门沿着用砖和条石铺成的踏道,步步登高跨过门槛,迎门而立的碑刻,正面刻有清代乾隆皇帝的一首律诗《登丛台》,背面是他的古风《邯郸行》词,诗词均赞颂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历史功绩。

丛台的第一层是个院落。院内坐北朝南的亭屋叫“武灵旧馆”,西屋为“如意轩”,东面是“武灵台”,从这里可以进入丛台的最高层。在武灵台的入口处,嵌有一幅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壁画。

随着人流,我们辗转来到了丛台的最上一层。迎面的门额上题有“武灵丛台”几个大字。顶台呈圆型,直径19米,距地表13.5米,原是平台,俗称“武灵平台”,是赵武灵王观看歌舞的地方。明嘉靖十三年始建亭于台上,取名“据胜亭”,意即在防御上据此者胜。据胜亭拱门门楣上有“夫妻南北、兄妹沾襟”8个镏金大字,它来源于流传很广的“二度梅”的故事。《二度梅》是清末出版的小说,讲述了一对夫妻悲欢离合的故事。

登上丛台极目远眺,西边巍巍太行山层峦起伏,西南赵国都城遗址赵王城蜿蜒的城墙隐约可见,西北便是赵国的铸箭炉、梳妆楼和插箭岭的遗址。俯视台下,碧水清波,荷花飘香,垂柳映湖,兼之风清气朗,确实令人有心旷神怡之感。

下了丛台,信步来到了丛台湖。湖中建有宛在亭、曲栏桥、西湖亭、望诸榭,湖边建有长廊、假山、花圃、茶亭、饭庄。望诸榭为湖中心一座小巧玲珑的六角攒尖式建筑,原名“望诸君祠”,是清朝雍正年间为纪念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乐毅而建的。乐毅的兵术、谋略都很高超,诸葛亮非常敬仰他,隆中时“自比管仲乐毅”,还将乐毅的战术应用到作战之中。乐毅晚年回到邯郸,效力于赵国,赵王封他为“望诸君”,并把观津(今河北武色东南)作为封地赐给他,该榭因其封号而得名。

绕过丛台,北侧是著名的“七贤祠”。由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三忠祠”和“四贤祠”改建而成。内塑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韩厥、程婴、公孙杵臼、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7位名人塑像。他们都曾为赵国作出过卓著功勋,被称为”三忠四贤”。祠内的墙壁上画有七贤事迹:赵奢的“秉公执法”,廉颇、蔺相如的“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将相和”,以及韩厥、程婴、公孙杵臼的三忠舍身救“赵氏孤儿”等。

七贤祠西面是碑林长廊,内有历代书法家碑刻数十方,藏碑300余块,艺术价值颇高,还有中国最大的墓志铭。

“邯郸市内赵丛台,秋日登临曙色开;照黛妆楼遗废迹,射骑胡服思雄才。”傲然雄踞的武灵丛台是古城邯郸的象征,更是赵武灵王这位励精图治、勇于改革、在我国历史上颇有作为的赵国君主的史绩回放!

□钱国宏 文/摄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