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职工大讲堂
3上一版  下一版4
 
说说老北京的秋分民俗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3年9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说说老北京的秋分民俗

 

9月23日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的“秋分”,也是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古云“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之“分”为“半”之意,即秋季过半将进入深秋。“秋分”象征万物丰收、五谷高廪,一派喜人景象。那老北京有哪些与“秋分”有关的民俗?人们又是如何享受丰收之后的喜悦……

秋分祭月敬神灵

“秋分祭月”是老北京秋分时节的主要民俗文化,故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演变而来。

祭月,又称夕月,是古代人们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先人十分重视祭祀日月,认为日和月是天地之神,只有天子才能与其沟通。《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礼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北西南四个方向。

明廷定都北京后,对祭月更加重视,并修建了月坛,专供天子于秋分设坛祭祀月神。《明嘉靖祭祀》记载:“秋分祀夜明于夕月坛。”每三年一大祭,遇丑、辰、未、戌年皇帝亲自在月坛祭月,其他年份则派文臣代祭日,遣武臣代祭月。时辰在秋分日的亥时(大约在21点到23点),“朝日迎神四拜,饮福受胙两拜,送神四拜;夕月迎神饮福受胙送神皆再拜。”

此后,宫廷的祭月风俗被传到民间,成为秋分时节的民俗文化。民间祭月多在家中挂“月宫符像”,也叫“月光纸”,纸上所描绘景物分两种:一种是上端画太阴星君神灵,下绘月宫桂殿、捣药玉兔及伐桂的吴刚;另一种是画着一只如人一样站立的玉兔。清代以后,民间祭月更多的是供奉“兔儿爷”泥塑。即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供奉在香案上,遂摆上瓜果、月饼等,对其礼拜。民谣有曰:“玉轮清光照庭阶,剪纸圆满桌上贴。瓜果月饼为供品,烧香罗拜兔儿爷。”随着时间的推移,祭月的日子也由秋分日移到了离秋分最近的满月之日,即中秋。

品尝秋果饱口福

秋分时节,各种瓜果纷纷上市,所以老北京人将“秋分”俗称为“果子节”“丰收节”,此时京城大街上的应时水果摊儿就多了起来。过去由于交通不发达,南方的水果京城极少,所出售的水果多为京郊及北京周边地区所产。

据《旧京民俗》记载:“秋分时节,京城街头尤以果品为盛,街市有设芦棚者,内设高案果架,满置新鲜瓜果,如苹果、梨、桃、石榴、海棠、沙果、葡萄等,丰硕之景,引得市人竞相购之,以为尝鲜儿,而南市、北市最为忙碌。”这里所说的“南市”与“北市”是清代乃至民国时期京城两大果局子,即水果批发市场。

“南市”为前门外的果子市(也称果子胡同),“北市”为鼓楼西大街西边丁字街的果子市,京城的果摊、街头小贩大都到这两个果子市趸货,以“南市”最为繁盛。它北起大江胡同,南至珠市口,长不过一里地,但果摊儿鳞次栉比,批发兼零售。早年间大兴与良乡二县等地的果品大多集散于此。通州人杨静亭在《都门记略》称:“果子市在前门东……列灯火如昼,出诸果陈列,充溢一市。”《春明采风志》则称:秋分之时,“街市遍设果摊,雅尔梨(鸭儿梨)、沙果、白梨、水梨、苹果、海棠、欧李、鲜枣、葡萄、晚桃,又有带枝毛豆、国藕、红黄鸡冠花、西瓜。”老北京人讲究尝鲜儿,每种新鲜果子上市,都要买上一些尝尝鲜儿,以饱口福,所以到了秋分,便满大街上寻找新鲜的瓜果。

秋分时节京郊栗子下树后,京城卖糖炒栗子的便成一景。特别是东四、西单、鼓楼、前门、花市、东安市场等街市,时而传来卖糖炒栗子小贩儿的吆喝声。《燕都琐记》称:“秋分已至,京城多有卖糖炒栗者,巨锅临街而置,火光相接,满街栗香,路人无不品之为快。”而《燕京杂记》则称:“每日落上灯时,市上炒栗,火光相接,然必营灶门外,致碍车马。”这是清末民初时的情景,巨锅临街而火光相接,乃至妨碍交通,可以想象得出街市的繁盛景象。

秋分食蟹好美味

秋分时节,正是蟹肉肥美之时。无论南北,螃蟹素来为饕客所爱美食。明末清初史学家张岱在《陶庵忆梦·蟹会篇》记载:“河蟹至十月与稻粱俱肥,壳如盘大,中坟起,而紫螯巨如拳,小脚肉出,油油如螾(yǐn)愆。掀其壳,膏腻堆积,如玉脂珀屑,团结不散,甘腴(yú)虽八珍不及。”由此可见秋蟹之诱人。老北京有吃螃蟹的习俗,谓之“秋令佳肴”。

早年间北京人吃的螃蟹以“高粱红蟹”和“胜芳蟹”为主。“高粱红蟹”产于京东一带以及京南马驹桥、南苑一带,尤以南苑最为有名,其产自小龙河、凉水河。早年间河岸种的多是耐涝的高粱,高粱红了的时节,螃蟹就会爬上高粱秆吃高粱,此时正是秋分时节,蟹肉肥硕,便有人捕捉后拿到京城叫卖,因价格低廉且新鲜,便成为普通人家餐桌上的美味。“胜芳蟹”则产于京城东南的天津胜芳镇(今属河北霸州),其皮薄、外壳不刺手、肉嫩、质鲜、肥美、蟹黄充盈、香味淳厚,蒸煮两便。早年京城最有名的当属正阳楼的“清蒸胜芳蟹”。夏仁虎在《旧京琐记》记载:“前门之正阳楼,蟹亦出名,蟹自胜芳来,先给正阳楼之挑选,始上市,故独佳。”

此外,老北京的“小有余芳蟹肉烧麦”也很出名。“小有余芳”是右安门附近一家名为“尺五庄”村子的别名。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日放河灯之际,“尺五庄”的老百姓从河里捕捞大量螃蟹,经过加工后,把蟹肉精心调制成烧麦肉馅,上锅蒸熟。因为味道实在太好,吸引很多食客来此品尝。村民们抓住商机,制作经营这种食品。从此每年秋天,老北京人来“尺五庄”一边吃着鲜美的蟹肉烧麦,一边观赏乡村着田园美景,不亦乐乎。清代《北京竹枝词》云:“小有余芳七月中,新添佳味趁秋风。玉盘擎出堆如雪,皮薄还应蟹透红。”

喜庆欢歌乐丰年

俗话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又云:“秋半百谷醇,得秋万宝成”。而秋分正值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时节,处处秋实累累,一派丰收的景象,由此也被称为“丰收节”。

至少在七十年前,出了北京的城门(今二环路)便是郊区,当年西直门、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关厢之外不远处多为农田,而远郊区的农田面积更大,村落多被农田所环绕。每至秋分时节,农田里的各种庄稼、山区的水果相继成熟,构成一派丰收景象。真可谓“五谷丰登秋分始,天道酬勤乐丰年”。

收获后的水稻、玉米、高粱、谷子等,在场院上堆得像小山一样,打谷、扬场,热火朝天,而刚刚采摘的水果用大(马)车、小推车送到集市上出售,丰收的喜悦洋溢在农民的脸上。

早年间,若是遇到大丰收之年,京郊农村还要在秋分之日搭台唱戏,锣鼓喧天,欢歌乐舞,一派欢庆丰收的喜悦景象。

喜庆丰收的场地,多是农村的场院或村中的寺庙前。秋分这天,全村人聚集在一起,有的人到土地庙、龙王庙里上香,祈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最热闹的是看大戏,有京戏(剧)、河北梆子、蹦蹦戏(今评剧)、山梆子等,人们坐在舞台前,嗑着瓜子,嚼着花生,观看戏台上的表演。看到高兴处,会大声欢呼起来。而最吸引的是耍龙舞、跑旱船等花会表演,锣鼓声、唢呐声,人们的欢笑声,构成秋分时节乡村最祥和、欢快的景致。

秋分种麦正当时

不误农时,秋分种麦,是早年间京郊最具特色的时令民俗,而今在远郊区尚有此俗。

北京地处平原地带,而京郊农民历来以农耕为业,其中以小麦种植为主。农谚有:“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过去没有“天气预报”,农民耕作是按照节气、时令来进行的。到了什么节气、时令,做什么事情,基本上都是有定数的。早在汉末,《四民月令》中便有“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中薄田,秋分中中田,后十日中美田”的记载,大体上指的是今天华北,包括北京地区。

过了秋分节气之后,农民们开始进行小麦的播种,即因时而种。而如果在白露节气开始播种小麦的话,因为气温较高,小麦出芽生长的时间过长,到了冬天特别寒冷季节已经长得比较大,可能无法经受寒冷的冬季冻害,而到了寒露节气时间过晚,小麦出芽时间晚,同样也不利于后期小麦的生长,所以“秋分种麦正当时”。

每到秋分时节,京郊大地是一派繁忙景象。农民们在夏粮收获之后,便开始翻耕田地,使土质变得疏松、透气,宜于小麦发芽、生长;其次是播种,将处理好的种子均匀地撒播到土壤中,覆盖一层薄土;最后是灌溉,也就是浇透水,湿透地。秋分时节,过去的京郊田间地头,农人忙碌的身影历历可见。

主讲人介绍:

户力平,北京史地民俗学会会员。多年业余从事北京文史研究,特别是北京地名、风物、民俗及古村落研究,并在《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劳动午报》等报刊发稿千余篇。已出版《光阴里的老北京》《北京地铁站名掌故》《京西海淀说故》《香山传说》等。

□主讲人:户力平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