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北京劳动者之歌
3上一版  下一版4
 
坚定地走在应急救援之路上
做好职工的“遮阳伞”“避风港”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23年9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坚定地走在应急救援之路上
——北京三一公益基金会技术救援项目负责人宋喜媚
 

救援行动总是充满着未知的危险和意外,光是对体能和心理承受能力的要求就足以把大多数女性“拒之门外”。北京三一公益基金会技术救援项目负责人宋喜媚却凭着做事认真、能拼能扛的精神,成为救援从业者里少有的女强人。

自2017年起,宋喜媚开始不间断地参与国内外应急救援,从老挝溃坝、河南洪灾,到甘孜州地震、土耳其地震,再到前不久的京津冀汛情……每次灾害的现场都有她埋头奋战的身影。

2023年,宋喜媚被评为“应急先锋·北京榜样”。

深入受灾严重区域

感受群众的正向反馈

受日前强降雨影响,房山区大石河溃堤,导致河边的窦店镇苏村被洪水围困。7月31日晚,宋喜媚立即带队赶往现场连夜开展救援行动。她和队员无惧风雨,共转运包括老人、儿童在内的9名群众,并帮助受困车辆脱险,直到8月1日凌晨2时53分才收队回撤。8月2日起,宋喜媚又带队赴河北省涿州市开展防汛救援。

蹚过泥泞,绕过湍流,清除障碍,救援队艰难前行,宋喜媚和队员们利用装载机护送受困群众的同时,前往积水更深、更远的周边地区,不停大声呼喊着失联人员的名字,直到最后一名居民安全转移。

类似的救援行动,宋喜媚参加过很多次。2021年7月17日,河南省新乡市出现较大面积的暴雨灾情,最大持续降水量达907毫米。新乡市等部分地区内涝持续严重,卫辉市水位居高不下,整个城区被淹,全城断水、断电、断路,众多群众被困。

宋喜媚第一时间开展灾情信息收集与研判,日夜不停处理上百条灾害信息,随后和救援队员携带2艘充气救援动力艇及1台卫星电话前往卫辉市受灾地区一同执行救援任务。在卫辉市应急管理局的统一协调下,宋喜媚团队两天转运受困群众73人。

“那次带队救援,当地没有一个店家收费。每次在店里买东西,队员们都要偷偷把付款码拍下来,走出店门再付。一旦被老板发现,老板就会骑着摩托车追出来,非要把钱还给我们。有时队员们只是在路上经过,当地民众见到都会停下来鼓掌。”宋喜媚回忆着告诉记者,每一次救援都带给了她很多意想不到的感动和感悟,来自群众的正向反馈让她在救援的路上走得无比坚定。

发挥坍塌救援专业能力

参与土耳其地震救援

不仅在国内参与应急救援,宋喜媚的救援范围还延伸到了国外。2023年2月,土耳其强震发生后,宋喜媚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程序,综合评估制定了救援行动计划和异地队伍集结方案,开启救援行动。

宋喜媚发挥建筑物坍塌救援的专业能力,根据联合国重型城搜队行动规范,将三一公益基金会的工程机械进行统一的指挥和分配,结合现场需要,划分为设备操作服务组、后勤保障支援组和对外协调联络组。各组像齿轮一样紧密协同,为中国国家救援队等救援力量的行动提供了强大的动能增益。

在重型机械的帮助下,配合结构和破拆专家的现场指挥,救援人员高效实现了不稳定建筑结构破拆、狭窄通道打通等费时费力且危险度极高的操作,通过人机高效结合,达到救援力量的最大化。根据这一特点,宋喜媚将结构专家、救援专家、机械操作手三方编成一个行动小组,无缝联动,用清晰的指令指挥机械操作手精细化、厘米级移除和破拆障碍物,有效避免了盲目挖掘造成的二次伤害。

2月12日,哈塔伊省安塔基亚市作业场,在宋喜媚的指导下,救援队员们靠着专业科学的人机联动,成功营救出了在倒塌的电梯井下面被困150余小时的幸存者。2月7日至13日,宋喜媚调动三一公益基金会的挖掘机、起重机等工程机械设备,整合中国民间救援力量,凭着高效指挥与协作,共完成了面积6000平米(建筑物8幢)的搜索,救出幸存者1人,搜寻出罹难者22人。

在淤泥中爬行前进

仍坚持救援之路不放弃

“救援是一条漫漫长路,每个救援人都背负着外人的不解、家人的担忧艰难前行。”宋喜媚说,每次救援都伴随着极大的难度和危险性。

让宋喜媚印象深刻的是老挝溃坝的救援经历。那是2018年7月23日晚,老挝东南部地区阿苏坡省在建水库副坝因连日降雨坍塌,50亿立方米的蓄水快速下泄,导致下游8个村庄被淹没。洪灾导致6600人无家可归。

宋喜媚及其救援队员立即与中国驻老挝领事馆取得联系,在报备后前往灾区开展灾情收集、医疗救助、消杀防疫、救灾物资发放等相关工作。

“到了现场我们才发现,路上到处都是淤泥,带去的船只很难发挥作用,基本上只能靠人力搬运物资。”宋喜媚说,很多淤泥深的地方厚度达到七八十厘米,一脚踩下去就能下陷半个身子,腿也根本拔不出来。她和队员们只能在淤泥中爬行。

此外,宋喜媚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列车”医疗防疫队取得联系,协助坐诊,并与萨南赛县医院联合前往重灾区安置点巡诊,实施医疗救助共计53例。通过与老挝军方驻灾区的指挥中心及当地政府救灾指挥中心协调,宋喜媚及其队员先后通过空运和陆运方式紧急转送危重病人7人,还和各国救援力量互相配合,对6个重灾村开展搜索,为搜救队伍提供医疗急救服务,并到村民自发组织的安置点开展医疗救助工作。

“虽然救援之路不好走,有人被迫选择离开,有人主动放弃,但救援事业却完美符合我对于人生理想的期待。”宋喜媚仰起头,坚毅的笑容挂在脸上,“我这辈子就只干救援,说什么也不换了。”

□本报记者 刘欣欣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