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北京劳动者之歌
3上一版  下一版4
 
创新路上没有终点
当好立法为民的践行者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3年9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创新路上没有终点
——记首钢矿业公司计控检验中心自动控制高级工程师李长江
 

“大家再看一下智能调控的控制程序。”近日,在首钢矿业公司新投产的水厂铁矿磁铁矿石加工项目施工现场,技术负责人李长江正在组织技术人员开展智能调控系统调试工作。目前,首钢矿业公司计控检验中心技术团队完成的9个调控模型投入运行,全力保障产线稳定运行,加速推动“无人工厂”驶入快车道。

作为首钢矿业公司计控检验中心自动控制高级工程师,李长江在平日里不善言辞,但说起项目却能侃侃而谈。他在智能矿山建设的各种项目中摸爬滚打,主导参与了大石河铁矿裴庄产线生态恢复治理项目、裴庄产线网页版监控系统等数十个项目,不仅掌握了信息化、自动化等软件开发技能,同时具备独立承担工程项目实施的能力,成为了首钢智能矿山建设队伍中的“先锋战士”,是2021年度首钢劳模。

敢于尝试,项目效果更优化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面对项目难题,李长江说:“要大胆尝试,才有更多可能;要细心实践,才能得到最佳的解决方式。”

2021年初,水厂铁矿干选自动装车项目启动,李长江成为技术负责人。参照裴庄建材产线汽车仓司机自助装车项目经验,李长江从现场工艺流程入手,多方调研生产组织模式。为了能设计出符合实际的实施方案,他几乎跑遍了迁安区域有类似应用场景的地方,就连私家车的检车机构,他也没放过。他说,多看看别人的实现方法,就能多一条参考思路。

苦心人天不负。李长江带领团队反复试验、修改,最终通过安装料位计、uwb定位装置,准确检测车斗装料高度及车辆位置,为系统提供了仓下车辆装料的状态数据。

智能化建设水平的高低,不仅体现在实现业主需求的功能,更要寻求最直观便捷的方式。当实现了系统能够准确掌握矿车装料状态后,寻求“指导矿车司机下步操作”最直观方式,成为了李长江下一步首要的工作难题。

李长江先后考虑到了语音提醒、大屏显示等方式,但现场环境复杂,司机水平也参差不齐,这些方式都不够直观。那段时间,他四处咨询,绞尽脑汁想找到最佳答案。

长期丰富的技术经验积累,让灵感爆发往往就在一瞬间。在一次自驾车等红绿灯的间隙,李长江的灵感被触发:既然司机对交通信号灯敏感度这么高,能不能将其引入生产现场呢?经论证后,方案可行。于是,李长江带领团队在现场设置了前行、后退、要车、对车四个信号灯,让司机一目了然地知道自己的下一步操作流程。“遇到问题,他不会坐以待毙,总能尝试各种方案,并指导现场实施,值得我们学习。”项目组成员安臣说。

遇难不乱,项目运行更稳顺

李长江在个人总结中这样写道:“试车是自动化项目的必经阶段,也是核心过程,不要惧怕中间出现问题,不能乱了阵脚,要静下心来,沉着应对。”

水厂干选自动装车项目结束后,作为技术负责人,李长江一头扎进水厂破碎站智能监翻项目中。他深入现场掌握第一手资料,依据破碎机电流和料位智能判断入料状态;计算破碎机拖料皮带物料通过量以判断其出料状态,依据拖料皮带速度动态切换矿车待翻时间,并进行调研、编程、试验。

一切都按部就班地进行着,但在带负荷调试的关键时刻,本来一切正常的系统突然发生多次车号扫描数据紊乱,无法达到正常的检测结果,如果不能正常检测,将影响到正常生产。现场参与调试的技术人员无法确定故障原因,顿时没了主意。

得到消息的李长江二话不说,立即驱车赶往现场。一路上,他冷静思考:“设计没问题,程序没问题,数据紊乱的原因无非就是线路通讯和设备本体。”思路清晰,到达现场后,李长江首先观测车号主机信号灯,确定设备本身无问题,于是将故障原因锁定为线路通讯。

李长江一刻都不敢耽搁,从现场的扫描设备开始,一条线路一条线路地排查,一个点位一个点位地测试,最终发现是线路通讯终端在计算机一侧出现了交流干扰电。原因找到了,故障迅速排除,生产正常了,调试工作也顺利了,李长江才终于松下了一口气。计控科副科长张艳兵说:“李长江善于钻研,积极了解行业前沿技术发展,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这也为他解决各种突发问题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大胆创新,项目思路更开阔

说起裴庄产线智能化建设项目,李长江感慨万千,“最难的不是没黑没夜地跑现场,也不是逐个专业的调研现场流程。因为项目广度大,常规自动化思路下的PID控制、模糊控制都不适用。几个试验结束后,每个人对项目实现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不同的声音和紧张的工期,让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但不管多难,项目都要干下去,既然一条路走不通,就要换个思路。这个时候,就要‘翻箱底’,要搞技术融合。”当时,料位仓的各类参数计算起来非常复杂,但要想完成方案设计,必须弄清楚进料速度、放料速度等基础数据。于是,李长江简化项目,把料位仓看成是一个水桶,设定水的流入速度和流出速度,再来计算如何保持一半的水位,这样一看,计算就简单多了。

“但是,就这么一个简单的计算,我问身边所有的人,甚至问了我女儿,好在是终于算明白了。”就是这样,随着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凭借着对产线一年运行数据的分析和研究,以及日常对信息化技术的积累,李长江打破了传统控制思路的限制,大胆提出了自主开发串级模糊控制模型的想法,这才让项目实施逐渐明朗起来。

项目实施过程中,李长江辗转于现场和集控室,不放过任何一个调控过程数据,与相关专业针对每一个控制逻辑仔细研讨。为避免调控过程出现超调或滞后现象,他将人工调控经验以保护参控方式加入系统,确保系统安全运行。最终,项目实现了棒条筛、座式给料机等10台变频给料设备的智能调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团队自主开发了5套串级模糊控制模型。

系统运行至今,各设备的人工调频次数由日均31次降低至0次,大大降低了岗位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系统调控精度,产线入料日效率指标由1259吨提高至1400吨,12#皮带流程输入量平均台效695t/h占比100%。“他经常打破常规,出其不意,还往往能实现更好的效果,这让我们很佩服。”项目组成员李佳奇说。

这个项目的终点也是下一个项目的起点。入厂17年来,李长江不是在项目攻坚的现场,就是在奔向下一个项目的路上。眼下,李长江将带领计控检验中心技术团队以“现场无人操作、一键经济启停、流程自主调控”为标准,持续开展技术攻关,加快“无人工厂”进程。

□本报记者 石海芹 通讯员 李梦滢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