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女士 民企职员 儿子10岁
无条件的爱背后也可以“有条件”
人们都说“这个世界上只有父母才会毫无保留地爱你”,确实,在我成长的路上,父母给予了我无微不至的照顾,如今已为人母的我,也更加深切地体会了什么是“无条件的爱”。
听到“父母爱孩子是不是无条件的”这个问题时,我毫不犹豫地回答了“是”,但同样的问题如果问第二遍,我的答案也许会不同。我们为了孩子忙忙碌碌,牺牲了太多个人时间,怎么可能不期望回报呢?我给孩子买自己从来都舍不得吃的水果,是期待孩子能有个好身体,他少往医院跑些,我就能轻松些。我带着孩子旅游,一周花掉了小一个月的工资,是期待孩子多亲近大自然,拥有健康乐观的心态,到了少年时期不至于太叛逆。诸如此类,看似是我在“无条件”地付出,实则那些付出都是有目的性的。偶尔闲下来,我也不禁会想,我给予的爱是孩子想要的那种吗?我明知道他爱吃甜食却总不给他买,只买对身体“更健康”的水果;我很清楚他想去海边玩,却带他去新疆看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可如果真让我带着他去海边纯玩一周,对于我们这种工薪家庭来说,又会觉得很“划不来”。
我们总去想,对孩子的爱是不是有条件的,从来没想过,孩子对我们的爱,或者说,孩子爱父母才是真正“无条件的爱”。特别是幼年时期,不论父母做了什么,孩子都会向我们投来信任与期许的目光,哪怕上一秒狠狠地说了他,只要朝他一微笑,他就会立马跳着奔过来,凑近时,还能看得到他眼角未干的泪痕。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羁绊,不是爱和条件能够说清楚的,所以,在我们有能力时,就用力地去爱孩子吧,不用去计较回报和付出是否成正比。
范先生 私营业主 儿子8岁
不能要求孩子全部长成一个模子
我在40岁才得了一个孩子,真的是“含在嘴里怕化了”,他妈妈身体不太好,有了孩子后就辞职当全职主妇了,把孩子的生活上照顾得无微不至。我主外,尽力给娘俩创造好的生活条件。
可能是我不能经常陪伴儿子,他和母亲相处的时间过长,性格上有些柔弱,自己都不敢在小区操场上找同龄人玩耍,需要妈妈带着才去,过山车也不敢玩;孩子心思很细腻,大人无意中说些他不爱听的话他都寻思半天,还喜欢写日记,把自己关在屋里,我每次碰到他这样都压不住火,说他“没男子气概”“像个书呆子,以后干不了大事”,不过收效甚微。
为了培养孩子具有男子汉的气质,我曾经带着他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结果总是以他冻感冒或者中暑收场,我还撕过他日记,他关门久了我会去敲,但他妈妈、爷爷奶奶都不赞成我这么做,孩子也和我生分了不少,难道真的是我对孩子要求的太苛刻了?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不能要求他们长成一个模子。想通这件事,我开始尝试调整培养思路,尊重孩子的个性。他胆子小,我就多带他出去见见世面,周末、寒暑假全家人一起外出旅游,鼓励孩子张嘴问路、找景点、设计交通路线,调动他主动参与家庭活动的积极性。重新看待孩子心细的性格,发现他很会照顾老人,对爷爷奶奶嘘寒问暖,比大大咧咧的孩子更体贴。我说话也开始注意措辞,不再像过去那样张口伤人,让孩子感受到父亲的爱。现在,我们爷俩关系比过去好了很多,今年父亲节,孩子第一次用零花钱给我送了礼物,我特别高兴。
宋女士 中学老师 女儿9岁
尽量不以家长的权威“逼”孩子就范
我自己是独生女,父母对我要求非常严格,从我小时候起就设置了各种条条框框,把我培养得循规蹈矩,终于成为他们心目中乖巧听话的好孩子。但是我心里知道,为了讨好爸妈,自己压抑了很多天性,和他们意见不一致时总是被逼得让步,心里却觉得憋屈、想反抗,到了社会上这种拧巴的性格吃过不少亏。
所以我自己有了女儿后,不希望孩子重复我成长的历程,我希望看到她敢打敢拼,勇敢表达观点,有自己的主见,成为一个小太阳般给周围人带来温暖的女孩。我在和孩子的日常相处中,会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言行,尽量不以家长的权威“逼”孩子就范,遇到母女俩意见不一致的情形,我会忍住自己的控制欲,给孩子充分表达的空间,鼓励她说出心里话,哪怕这话并不中听,我也会耐心地听完,再说出我的想法。
有时候孩子犯犟和我嚷嚷,我也不会像我爸妈似的直接斥骂或者打她,而是走到一边做一些家务,或者听听歌、上上网,这样可以转移注意力,避免双方都在火气中做出以后会后悔的举动。等孩子冷静下来后,我才会心平气和地和她谈心,指出她的问题,和她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我谈不拢,就让孩子爸爸去和她谈,这样更加客观,孩子更容易接受。
目前来看,效果非常不错,我女儿如我期待的那样,说话有理有据,敢于表达观点,也知道尊重大人,并不任性妄为,我们一家三口无话不谈,感情很好。
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教授雷秀雅、研究生马茹冰
爱孩子的最好方式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咱们先来看一个小案例:孩子跟父母顶嘴,特别凶地坚持不要做某件事情,这时候父母会怎么做呢?可能有些父母很生气地把孩子拉到一边,有的父母则说随他去吧。前者态度严厉,后者态度放纵。而温柔又坚定的父母的表现是:父母会转身先离开,等冷静下来再和孩子说,“宝贝,我很抱歉你刚才生这么大的气,我尊重你的感受,但是我不能接受你刚才的做法。今后每当你不尊重我的时候,我都会暂时走开一下,我很爱你,我愿意和你在一起,因此当你觉得你能够做到尊重我时就来告诉我,我会很乐意和你一起找出处理你怒气的其他办法,我们可以把精力集中在找出对你我都尊重的解决办法上。”
“温柔而坚定”是一条教育的黄金法则,不仅可以对孩子建立起适度的规则,而且充分表达了自己对孩子的爱,其精髓就是对“度”的良好把握。为孩子建立规则但不严厉批评,表达爱意但不过于放纵,规则与爱的结合会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也让家长教育孩子时不觉得那么痛苦。
父母都说自己对孩子是无条件的爱,但在现实中,父母对孩子有条件的爱会有许多变形,有时连父母自己也无法察觉,比如强迫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要求孩子考试成绩名列前茅,打骂孩子、贬低孩子、不信任孩子,还会拿自己的孩子和他人进行比较。
甚至有的父母会把孩子的行为和他本人等同起来,像孩子只是怕黑、怕生人,就被父母视为胆小的人;做作业或考试题没有看清题目,就被认为是粗心的人;不小心打碎碗,就成了没有用的人等等。孩子只是在有些事情上没让父母满意,可在父母看来就变成对孩子整个人的否定,从对行为的评判上升到对整个人的评判,从对行为的否定变成对整个人的否定,从行为不好变成整个人不好。父母不接纳孩子的错,对孩子的错一味打压,也是有条件的爱的表现形式。
实际上,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需要把孩子放在没有对错的世界中,把孩子当成孩子来爱,不论孩子是什么样的人,父母都把他们放在生命的位置上。当然,父母无条件地爱孩子,不是说要无条件地爱他们的行为,行为有对错,社会有规则,家长要在孩子犯错时教会孩子为行为承担后果和责任,而不是表现出“如果你做错,我就不爱你了”这种有条件的爱。
对孩子无条件的爱需要看到孩子积极的一面。不论孩子处在什么状态,具有什么样的行为,父母都能看到孩子的闪光点和积极面,看到他们的努力和良好的意愿,看到他们即使在不好的境遇下也有向好向上的一面。
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需要信任他们,相信他们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已经尽力,相信所有的生命都有向上的本性,都有自我实现的本性。相信他们在其成长环境里,在其所受的环境限制中,在其所拥有的能力范围内已经做到最好。
无条件的爱需要父母能够理解孩子,用心去感受孩子,全方位地接纳孩子。无条件的爱还要求父母能够给孩子做自己的自由,支持孩子成为他自己,实现他们自己。
父母对孩子的爱的核心内容,是如何帮助孩子从父母这里独立,成为一个有能力在社会中生存下去的人。所以,教育孩子的目的不是为了实现父母未满足的愿望,而是在无条件的爱孩子的前提下,让孩子成为他们自己,实现自我价值。
本报记者 任洁 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