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装备制造产业升级和数字化建设,我国迫切需要大批具备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新型现代工匠人才。新型现代工匠不仅要具备应具有可持续的发展能力,更要有专业上不懈创新的动力。针对新时期、新时代对产业匠人的需求及人才培养问题,记者对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北工院机电学院”)副院长郭勇进行了采访,郭勇提出培养合格的工匠型人才的核心在于校企合作、双元育人。
首先,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必须紧跟需求。北工院机电学院设置了数字化设计专业,其前身是数控技术专业。2012年,随着三维扫描技术的应用和北京产业结构调整,该专业在全国率先向数字化设计与3D打印转向,当时和国内知名企业北京精雕、卡尔蔡司等多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组建订单班,安排毕业生定向就业。同时,升级师资队伍,教学团队十年间孵化出大批全国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北京市优秀指导教师、北京市教学名师和市级大工匠。
据郭勇介绍,为培养“敬业、精益、专注、创新”工匠精神,机电学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工匠技能、劳动教育等要素融入到教学、文化、教师团队三个维度,并分层次递进完成工匠精神培养体系。
第一维度是在教学过程中孕育工匠精神。第一学年,通过 “岗位认识实习”等活动让学生感受、体验工匠精神。第二学年,通过实训教学项目培养执着专注的工匠精神和质量意识。第三学年,学生将参与企业真实生产任务,并通过产品质量评价考核,在此过程中提升精益求精和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同时,学院通过第二课堂、大学生社团、技能大赛、大学生科研、技术服务等课外活动让学生多方位感知和体验工匠精神。
第二维度是通过学习生活感受工匠文化。机电学院与京东、施耐德和遨博等企业共同建有校内实训基地,为构建工匠文化,举办“大工匠选树活动”“走进大工匠”“大国工匠专题报告”“工匠精神演讲赛”等活动,营造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培养工匠精神。
第三维度“名师+工匠”言传身教,实现匠心传承。学院培养出的多名教学名师和大工匠通过在教学和实训中展示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引导学生提升素质,树立匠心。学生可在李林琛、张明珠等名师工作室和杨晓雪大工匠工作室,参与“智能机器人”“智慧能效”“数字文创”等实践活动,感受到工匠精神的魅力,实现工匠精神的传承。
郭勇副院长告诉记者,想要培养合格的工匠人才,必须要摸清市场需求。2021年,学校开展了一系列调研,数据显示,学校培养的人才数量很难完全满足用人的需要,企业还需从社会寻找或通过内部培养较多的技能人才。
机电学院曾进行过一项针对数字化设计及制造技术工程人员应具备的专业能力的调研,结果发现机械制图、识读、绘制零件图和装配图的能力是最重要的专业技能,其次是数字化设计类软件(CAD)应用能力。因此,学院在这两个大方向上投入了相当比例的教学研发资源。同时,结果显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专业就业学生的薪资比同类产业毕业生略高,其中北京地区月收入5000元以上占比约为70%,7000元以上占比超过20%。后续会随工作年资提升有相应比例增长。
“近些年,依此培养标准,我们很多毕业生都已成长为新型现代工匠人才代表。”郭勇副院长骄傲地表示。
李锦山是机电学院2005届毕业生,之后一直在业内知名生产商SMC(中国)有限公司工作,2016年1月至今担任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研发多年未攻克的项目技术。2023年,他还被选树为“北京大工匠”。张昕蕊2012年毕业后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工作任岗位设计师,主要从事宇航产品的总装与结构设计工作,目前是“问天一号”项目团队成员。李衣非现任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先进材料结构实验室的试验员,参与了企业多个重大项目。
这些优秀的毕业生在各自岗位上发挥着青年先锋模范作用,也充分证明了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工匠人才的路子走对了。
□本报记者 马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