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1958年修水库的时候,我们不怕困难,锄挖肩挑手推,不叫苦不叫累,160天建成十三陵水库,成就了中国水利史上空前绝后的奇迹。”今年82岁的老人金淑兰站在十三陵水库大坝上回忆道。近日,“饮水思源·继往开来”十三陵水库建库65周年纪念活动在昌平区举行,邀请当年十三陵水库的建设者们参加活动,共同回望光辉历史,传承革命精神,凝聚奋进力量。
传承水库精神
新一代守护者接过旗帜
十三陵水库位于昌平北部,坐落在世界文化遗产——明十三陵风景区内。65年前,40万劳动大军从北京的四面八方赶到昌平区燕山脚下,短短160天就建起了一座长627米、高29米的拦洪大坝,创造了我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一个奇迹。
在建设十三陵水库的160个日夜里,先后涌现出“钢铁突击队”“十八勇士”“九兰组”“沙河七姐妹”等一大批模范集体和先进个人,他们是数十万水库建设者的杰出代表。
其中,九个名字都带“兰”字的年轻姑娘组成“九兰组”,金淑兰便是当年“九兰组”的成员之一。回忆起当初在水库建设工地上听到大喇叭里传来对于“九兰”精神的表扬,金淑兰的心情仍难掩激动。“九兰组的姐妹们没有叫苦偷懒的,大家一直很团结,都是轻伤不下火线。”曾经那段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永远镌刻在她内心深处。
今年88岁的十三陵镇北新村村民侯洞曾参与十三陵水库修建。说起那段激情岁月,侯洞回忆说:“我们以村为单位,分成了好多个小组,推小车、挑土、运输……为了尽快完成任务,我们自觉延长了工作时间,所有人都憋着一股劲,都想争第一名。大家就为了把水库建好,不求回报。”
老一辈建设者依旧使命在肩,新一代守护者已经踏上征程。活动中,老一辈建设者为新一代水库守护者授予《新时代绿水青山守护者》旗帜,让保水的重任薪火相传。
去年,由昌平区拍摄的电影《九兰》上映,展现了尘封半个多世纪的修建十三陵水库时的珍贵彩色影像资料。活动现场,导演将《九兰》电影拷贝版和脚本资料等向昌平区档案馆捐赠,让这些珍贵史料成为永恒的历史见证。
坚持党建引领
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十三陵水库经过65年的历程,如今已成为镶嵌在燕山脚下的一颗耀眼明珠,这里已不仅仅是用于防洪、发电、跨流域生态水量调节的综合水利设施,在改善京北生态环境、带动地区文旅融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021年,十三陵水库纪念碑公园被命名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2年,十三陵水库水利风景区成功入选《红色基因水利风景区名录》。2023年,成为昌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
为推动环十三陵水库地区协同发展,昌平区还成立了环库地区文旅发展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建立高质量发展专家库,设置资源清单、需求清单和项目清单,通过党建共商、资源共享、难题共解、项目共推的方式,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带动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盘活闲置资源
打造文艺生活新地标
近年来,十三陵镇紧扣镇域功能定位,着力建设国际一流文化旅游名镇。其中,围绕水库打造环库发展经济带。前期通过疏整促专项行动,收回并腾空水库周边70%地块,全面打造以弘扬十三陵水库精神为主题的红色文化村仙人洞。目前,周边已利用部分资源开展相关项目,包括网红打卡地七孔桥花海景区、仙人洞村红色旅游提升项目等。
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记者了解到,昌平文旅集团将建设涵盖高端露营度假、营地、自然研学等相关业态的高尔夫场地改造项目,打造综合性文旅品牌。昌平文旅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已与相关方面就车库、仓库、休息室等重新规划,活化闲置土地,阻断生态环境的形象衰退,塑造生态系统,打造自然化公园。未来,该项目将打造成文艺生活新地标,满足市民阅读、文创零售、美食餐饮、户外典礼等服务需求。
□本报记者 周美玉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