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边无际的铁轨,从眼前一直延伸到地平线。
这一天的工作内容是对区间的光缆包封进行隐患整治,这也是罗红洁第四次跟着同事来到这个区间。从机车出入库转岗到集中检修工区,在跟班作业的一个半月里,罗红洁不但很快适应了每天一大早沿着铁轨对七八公里的光缆进行整治的工作强度,更是因为一旦发现光缆包封开裂就要及时用水泥重新填补,粉刷的技术也日渐提高了。
看着一段刚刚修补过的光缆沟仿佛艺术品一样散发出光滑、细腻的光泽,她就情不自禁地自豪,想象着这条光缆在她的保护下,发挥着守护行车安全的作用,守护着万家灯火的团圆——在一条光缆面前,再平凡的日常工作都变得意义非凡。
在通信行业工作了20多年,她每天都像敬业的农夫,用心守护着与行车安全有关的通信设备。她的额头已经刻上了岁月的皱纹,仿佛那里有着一行一行的轨道。但她的眼睛却犀利清澈,只要经手,没有一点故障能躲过这样专注的眼神。
45岁转岗,对于别人来说,是困难,但对于罗红洁来说,她习惯把工作上的难题当成是挑战。罗红洁的职业生涯充满挑战,比如,曾经一个人在小站值守3个月。在那3个月里,为了能以最快速度到达现场处理邻站故障,连单车都学不会的她,愣是学会了骑着比她体重还重一倍的摩托在山路上飞驰。为了掌握更多的通信维护知识,她自学英语,直到把看不懂的进口设备说明书全都倒背如流。为了跟男同事一样能背得起重达百斤的设备,她买来哑铃偷偷练臂力,直到手臂上的肱二头肌“横空出世”。
2010年,为了尽快掌握CIR故障处理技术,她一有空就琢磨设备的原理和技术指标,反复研读《机车无线通信设备岗位指导书》,遇到不懂的就打电话请教同事和朋友,把每次的故障现象、处理方法一一记在本子上。那段时间,她经常蹲在机车机舱里对着设备模拟故障的处理程序,机舱的温度跟7月的太阳一样,又闷又热,但她仍然执着地坚持学习。如今的她,早已成了车间机车无线设备处理的“百科全书”。她还会把自己的维修心得毫无保留地告诉每一位新职工,教会他们,而她自然也成了大家学习的榜样。
这么多年来,她就像铁路线上的一棵常青树,认真踏实地工作着。
回顾多年来的成长经历,她说:“没有诀窍,就是把困难当成挑战,怀着一颗干一行爱一行的心,把工作做实做细。”
她的话被风吹得很远很远,一辆绿皮火车在她身后驰行。初夏到处都是树木苍翠的模样,跟铁道线构成一幅朝气蓬勃的苍翠画卷。
□赖雨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