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昌平工作时间不长,但政府部门把服务做到了我们心坎里,帮我们办最急迫的事,解决我们的后顾之忧。”谈及对昌平区人才服务的感受,孙彦宁道出了自己的内心感受。
创新发展,人才优先。在深入开展“能力提升年”主题活动期间,昌平区人力社保局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回应人才所需,在引才聚才、人才保障、服务发展等方面,做优做实做细人才服务工作,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厚植人才优势。
现场办公解重点企业燃眉之急
对于孙彦宁的切身感受,还要从今年4月底说起。当时,北京石头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迁入昌平区,孙彦宁作为产品部的战略分析师,是公司成立以来的核心人才。在之前的一次调研问需过程中,昌平区人力社保局得知因孙彦宁的子女即将升学,需要办理北京市工作居住证,但由于昌平区二季度北京市工作居住证需求申报已结束,赶不上入学材料提交的最后期限。“如果没有工作居住证,孩子上学会受很大影响。”这让孙彦宁心急如焚。
时间紧迫,鉴于此,昌平区人力社保局启动专项渠道,由局长齐俊国带领主管领导及相关科室负责人,按照“一事一议”的方式直接到企业现场召开局务专题会,顺利解决了孙彦宁的燃眉之急,石头科技公司其他2名核心人才的办证需求也一并得到了解决。
送“证”上门为外籍人才提供便利
今年3月,生命科学园入驻企业维泰瑞隆(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美籍高级副总裁顺利拿到了外籍人才工作许可和工作类居留许可,成为昌平区首个“两证联办”业务的申请人。“以往也给其他外籍人才办理过这类业务,这次的办理时限缩短了三分之一,办理次数减少一半,更方便的是,受理大厅直接搬到了园区,不用再跑远路了。”该企业人力资源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助力“两区”建设,昌平区人力社保局的服务从未停止。自“两证联办”窗口推广实施以来,昌平区人力社保局加强部门协同配合,联合公安昌平分局出入境部门开展“一站式服务”,最大限度为在京就业的外籍人才提供便利,全方位助力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依托最新成立的自贸试验区(生命园)人力资源综合服务站,昌平区人力社保局在“两证联办”的基础上,主动向前一步,送“证”上门,问需于企,详细了解外籍人才在昌平工作和生活的情况以及未来规划,精准对接外籍人才实际需求,统筹服务要素供给,在就业、人才、社保、劳动关系等人社领域提供管家式服务。
“我们还以生命园自贸试验区为核心,在服务入园企业的同时,将服务半径拓宽到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农学院等多所驻昌高校,提升服务外籍人才的‘昌平温度’。”昌平区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共为美国、加拿大、英国、俄罗斯等28个国家的79名外籍人才办理工作许可,累计服务42家在昌用人单位。
惠企政策助核心人才扎根昌平
孩子有学上、家人有房住,这大概是大多数“北漂人”共同的心声。在北京卓诚惠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作多年的王晓艳,目前是企业的研发总监,曾带领团队成功获得北京市首个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注册证,研发出的新冠核酸检测试剂盒日产能可达20万份以上。作为一位母亲,女儿在京入学也是王晓艳最大的心愿。
在一次企业例行走访中,昌平区人力社保局了解到王晓艳的实际困难,第一时间对企业与个人在人才引进方面的条件进行了核实与认定,并提供了政策指导,最终为王晓艳办理完成落户手续,其女儿作为随迁人员在京落户并顺利就读于一所心仪的公立小学。
昌平区人力社保局积极用好用足各类人才政策,为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主导行业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提供坚实支撑。在人才引进方面,通过昌平区人力资源公共服务系统、“昌平就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及时发布2023年度人才引进需求申报通知,累计阅读量达1200余人次;在线上渠道的基础上,依托各类专场招聘会,现场提供人才引进等相关人才政策解答、引进业务办理流程指导。在人才公租房保障方面,坚持优先支持产业发展、优先面向重点功能区开展区级分配工作,全力确保已分配房源充分服务于生物医药、科技创新等主导产业的企业和人才。
助企服务正当时,接下来,昌平区人力社保局将继续深入开展“能力提升年”主题活动,充分发挥人才引进、工作居住证、人才公租房等政策引才聚才效能,画出人才服务最大“同心圆”,为昌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本报记者 张晶 通讯员 许岩 薄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