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大运河畔,已经完成外立面建设的首都博物馆东馆宛若一艘帆船,扬起充满古韵的风帆,仿若即将在一片绿洲中起航。
首都博物馆东馆又名大运河博物馆,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之中,预计今年9月底竣工。其设计理念源于古运河图景中的船、帆、水三个元素,南侧形似巨帆,高高扬起,北侧形如船只,坚实厚重,描绘出一幅运河图景。
“运河之舟”的寓意很美,却也给施工带来不少难度。
“这座工程凝结的不仅仅是艺术与智慧,更是城建铁军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的拼搏奋斗。”施工方北京城建集团首都博物馆项目经理贾成亮告诉记者,自开工以来,项目部就成立了以贾成亮命名的创新工作室,主要成员11人,其中包括教授级工程师、研究生,且均参加过奥运工程、新机场航站楼等重点工程建设,具有丰富的科技创新及施工管理经验。“这6根桅杆最高的有58米高、重达60吨,而且是中间1米4宽、两头是0.7米的梭形柱,现场安装的难度大,对精度要求高。通过我们的不断科研攻关,形成了新的工法,在保证精准安装的同时,将施工周期缩短一半。”贾成亮举例说。
围绕建设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创新工作室成员不断开展管理创新、方法创新、服务创新和技术创新,提升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优化流程、解决问题、降本增效。3年来,该创新工作室完成创新成果74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30项、受理专利29项。
该创新工作室成员、项目部技术部部长李振波介绍,在建设过程中,首都博物馆东馆使用了一批新技术,涉及恒温恒湿设计、隔震技术等领域。
“我们采用先进的隔震技术,建筑物的上部和基础之间加设隔震垫减震,通过满布在结构柱上的242个隔震支座,将博物馆上部结构和下部基础分离开,最大程度保证建筑主体结构、室内重要设施和文物的安全。”李振波说,这在北京地区博物馆中尚属首次。
今年3月,首都博物馆东馆工程以148.5的高分成绩顺利通过中国钢结构金奖年度杰出工程大奖评审。评审专家组一致认为,项目造型独特飘逸、钢结构复杂异形、施工管理难度极大,实施建设质量过硬,技术创新成果显著,能够对未来一个阶段建筑行业发展及钢结构工程的建设管理起到显著的示范引领作用。
“我们将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积极推广使用新技术、自主创新技术,提高工程品质,节约成本,降低消耗,对同类工程产生很好的示范作用,切实把首都博物馆东馆工程建设成为精品工程、平安工程。”贾成亮表示。
□本报记者 刘欣欣/文 陈艺/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