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风尘仆仆 家是归途
行走在回望乡愁的路上
开展大型户外广告设施 牌匾标识安全隐患检查
■征稿启事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年5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行走在回望乡愁的路上
——读盛慧《大湾的乡愁》
 

从江南到岭南,久居异乡的知名作家盛慧以文学为容器,盛放复杂浓烈、无处安放的乡愁。如果说《外婆家》是他以真诚的怀乡之心,回望遥远、诗意和温情的家乡,那么,《大湾的乡愁》则是他搁置久居异乡的愁绪,在行走中营造新的精神家园,为乡愁寻找寄托地。

盛慧的《大湾的乡愁》是一本以“乡愁”为书写主题的散文集,五年时间里,他一直漫游于粤港澳大湾区颇具代表性的古村落,从建筑、宗族、祠堂等烙刻着风雨沧桑、岁月印记的乡愁旧迹,到侨民、风物、民俗、美食等凝聚着共同信仰、蚀骨情怀的乡愁胎记,行走在同一弯明月朗照的大地上,过去与现在的交织、让他慢慢打开湾区古村落的“盲盒”,由表及里深入大湾区的丰盈肌理,串联起岭南文化的基因传承。

每一个湾区的古村落,都承载着悠悠岭南的历史记忆、生活智慧、文明印记和地域特色,是一部传承文明基因,涌动磅礴力量的辛酸史、奋斗史和成长史,也是一本记录时代变化和地域发展的厚重书册,一村一族、一楼一祠、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承载着湾区儿女满满的乡愁。

“碉楼是一种感人至深的建筑,也是华侨们凝固的乡愁”,遗落在田野里的碉楼,既是清初民末时期侨乡江门社会动荡、兵荒马乱的投影,也是侨民漂泊异国他乡追寻梦想的符号,既是“客居生根的梦想破灭”后回归故土营造家园的证明,也是海内外宗亲氏族凝聚爱国爱乡情怀的丰碑。

祠堂文化,是岭南人的根、命、源,对于远离故土的游子来说,祠堂是回家的路标,时刻提醒后世子孙永远不要忘记回家的路,不断慰藉漂泊离乡的游子的乡愁。书中引用广州沙湾何氏一族的事例,从安徽迁徙到岭南的他们,“连祠堂上方的鳌鱼头,也朝向故乡的方向”。桑基鱼塘的发展是一段大湾区长达千年的历史岁月,从农业转向农业、商业,沧海桑田的故事在这片广袤而厚重的土地上演,造就了大湾人放眼全球的视野、海纳百川的胸怀、应时而变的智慧,这一笔重要的精神遗产,“暗藏着大湾人的性格基因,也寄托着大湾人的美丽乡愁”。

乡愁是每个人的精神图腾。大湾区人心中的美丽乡愁,不仅依托在这一方土地上凝聚乡村记忆的有形载体上,更深藏在大湾区里世代滋长的人心和绵延不断的情感,这是祖祖辈辈延续并固定下来的精神,不断铺就湾区传承者、建设者精神气质的底色。走进江门五邑华人华侨博物馆,一段激荡人心的历史扑面而来。海外华侨在抗战期间源源不断的捐款捐物、浴血在战斗第一线的背后,华侨回国兴办企业、为改革开放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背后,是一颗颗无比炙热、无比滚烫的中国心。

美食,也是一种乡愁,杏仁饼、盲公饼、鸡仔饼……每一个小食背后都是有一份与故土有关的思念;沙河粉、陈村粉、濑粉……每一种味道都蕴含着一段浓得化不开的乡愁,“世上的事情就是如此奇妙,勾起我们乡愁的,是那一味朝思暮想的小吃,而治愈乡愁的,也恰恰是生命之初的那一缕缕熟悉的味道”。

于盛慧而言,岭南是乡愁的起点,也是乡愁的终点。而对我们来说,行走在同一弯明月朗照的大地上,每个人心底那一份或深或浅、或远或近的乡愁,都将在回望共同的记忆与习俗过程中得以安放。

□李钊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