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情怀
3上一版
 
寄往天堂的思念
底蕴丰厚的清明文化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23年4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底蕴丰厚的清明文化
——读张勃《清明》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转瞬之间,时令的车轮又把我们载入到一个慎终追远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里,与民俗学者张勃所著《清明》不期而遇,令人生发出缅怀感恩的情绪。

《岁时百问》释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作为节气,清明表征物候变化,此时天清气和,草木青青,燕啭莺啼,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而作为节日,清明在礼敬祖先中传承民族文化、寄托个人情感。该书以“清明节的起源与流变”作为首章,依次详解了扫墓、祭拜、踏青、荡秋千、斗鸡、放风筝、吃青团、侍弄稼穑等十大民风习俗,借助图文并茂的方式,生动勾勒出一幅意味隽永的“清明上河图”。

“生身不忘宗,千里赶上坟。”千百年来,人们在一年一度的清明节里追悼与祭祀,逐步形成了凝聚民族精神、赓续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体现出炎黄子孙尊祖敬宗、知恩图报的道德情怀。按照旧俗,这一天人们会早早地动身前往墓地,在墓前摆供祭品,为坟墓培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并叩头行礼祭拜。进入现代社会,不只是祭祀的内涵更为丰富,各地都要祭扫烈士先辈墓,还可以参加祭祀黄帝、炎帝或者地方先贤的公开活动。同时,祭祀的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有人选择用植树献花、读写家书的方式来传递哀思,还有人离开家乡求学、工作,清明之际不能返乡祭扫,于是涌现出代祭、网祭等新的祭祀方式。

综观清明节的诸多习俗,可以发现,其独特气质在于它总是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管是舟车劳顿去扫墓,还是在焚香叩拜中祭祀先祖,抑或是举家到郊外去踏青,还是采来蒿叶做青团,甚至荡秋千、斗鸡这些动感十足的健身活动,它的每一项内容,无不体现出中国人清雅、质朴的生活情趣。一方面,先辈们的遗志要继承,他们好的精神和品格要发扬;另一方面,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无论是在生产、生活当中,还是在工作、事业方面,都要力求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社会温馨相处。正因为此,我们更应该把先人们优良的思想品德和精神节操承继下来,化为前行的动力。

从这个意义延伸出去,清明也是一个见贤思齐、教人成长的节日。通过一系列缅怀祭奠活动,我们的思想得到了提振,精神得到了升华,将更有利于我们继续走好脚下的路。

□钟芳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