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特写
3上一版  下一版4
 
无人机炫出灵动变幻的“苍穹之舞”
源头治理 撑起土壤安全“保护伞”
石景山古城街道“移动就业服务站”开进社区
规范餐饮具消毒
胜利街道智能式生活垃圾分类驿站“上岗”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年3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近年来北京消除受污染用地约490万平方米
源头治理 撑起土壤安全“保护伞”

 

保卫好净土,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米袋子”“菜篮子”和人居环境安全,关系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日,记者从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获悉,近年来,北京市实施环环相扣的全流程管理,实行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共消除受污染用地约490万平方米,为首都发展提供了安全可靠的建设用地。

北京市是全国最早开始防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的城市之一,早在2004年就陆续开展了有关治理工作。2016年,国家“土十条”印发实施后,又率先实施了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三地”管理。

近年来,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划定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实行分类管理。对复耕复垦的新增耕地,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守好耕地准入安全底线。对受污染耕地,全部采取种植结构调整、休耕轮作、优化施肥等安全利用措施,保障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按照“产出一季、检测一季”的原则,协同监测食用农产品质量,保障食用农产品安全。

同时,北京把好建设用地“入口关”,每年更新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督促名录内单位依法完成隐患排查、自行监测等工作。创新开展7000余家关停企业原址用地筛查,及时将腾退土地纳入监管范围。此外,把好建设用地“出口关”,实行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近年来消除受污染用地约490万平方米。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表示,全市将加强土壤全链条管理。深化规划统筹,持续深化土壤污染防治与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的实际应用,推进科学合理规划用地。突出重点管理,动态更新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科学制定风险管控、修复方案并组织实施。规范过程管理,完善修复效果评估及备案要求,探索“环境修复+开发建设”模式。

□本报记者 孙艳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