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阵嗡嗡声,在选手的操控下,挂载着“货物”的无人机起飞了。选手操控灵活,无人机平稳飞行,先后穿越圆形、正方形障碍物,飞到白色边框上方两米的位置,在选手的操作下,将“货物”准确地投放到指定目标内,再穿过半椭圆形的障碍物……最后稳稳停在起降点。这是第三届“北京大工匠”选树活动——无人机操作员比赛现场,选手们在赛场高水平“炫技”,比赛气氛热烈,扣人心弦。最终根据综合成绩排名,推荐北京大工匠建议人选。
据比赛副裁判长李鹏辉介绍,本次大赛一共设置了三个模块,分别是基础条件、个人答辩、现场比赛(实操比赛+理论考试)。实操比赛占的成绩比重较大,包含飞行操作、组装调试、开发应用三个模块,全方位对选手进行考核,体现选手的综合业务能力,同时也让选手通过比赛更好地认识到无人机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李鹏辉表示,无人机传统旋翼、固定翼平台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瓶颈,如何提高智能化,扩展应用领域,是无人机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为了考查选手在无人机智能应用开发领域的能力,在实操比赛中还加入了编程和调试程序的环节。
对于选手们在实操中的表现,李鹏辉说:“在飞行环节,选手在复杂的环境和场地中完成了指定动作,整体成绩不错。在应用开发环节,选手体现出了一定的差距,有的选手很好地完成了程序的开发和调试,但同样也有选手在这方面有所欠缺。此外,选手在无人机的组装和调试项目中,也体现了工匠精神中精益求精的品质,大家对无人机组装和调试的每个环节都力求完美。这次比赛通过这三方面的实操考核,真正体现了北京大工匠考评的含金量。”
“能够参加这样的比赛,机会十分难得,跟众多高手同台比拼,我感觉收获很大!”有14年无人机操作经验的参赛选手、观典防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王小东说,“比赛难度比较大,对操控精度、熟练度要求很高,我发挥得总体还比较满意,但是操控的技能还需要精益求精,不断磨炼提升。”
□本报记者 余翠平/文 实习记者 曹立栋/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