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着和暖的春光,我来到位于江西省南丰县南山山麓的曾巩纪念馆,纪念馆面江背山,景色秀美,由曾文定公祠、读书岩亭、墨池等建筑遗迹构成,这些建筑均依山势构建,中间以磴道相连,曲径通幽,绿树成荫,环境幽静。
曾巩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谨严明洁,平实透辟。如《寄欧阳舍人书》《墨池记》《救灾记》等篇,立意高远,颇具写作技巧。历代知名文人均予以高度评价。王安石赞:“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苏轼说:“醉翁(欧阳修)门下士,杂从难为贤,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
步入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上悬读书岩匾额古亭,该亭石柱陶瓦、檐牙飞翘、缲绘彩饰、古朴庄重。亭侧有一天然岩洞,深宽均三米有余,高约二米。洞内,手持书卷的曾巩铜像肃然危坐,炯炯目光驻留于书卷之上。岩亭四周,竹林苍翠、绿树掩映、清净幽雅,真是一个静心研读的绝佳之地。当年,曾巩在此攻读诗书,无论白昼暗夜,酷暑严寒,风霜雪雨,孜孜不倦。后人构筑此亭,铸此铜像,除对曾巩以示景仰纪念外,更有激励后人,学习先贤精神,勤学苦读奋发图强之意。
读书岩的两侧石壁上分别留有两处石刻,“山高水清”和“名山石室”,恰是对读书岩及其四周环境的真实写照。南宋朱熹特别崇敬曾巩,寻踪至此,亲题“书岩”与“听月石壁”于岩壁,遒劲、深厚的大字在绿草、青苔、褐色山岩的映衬下格外醒目。岩亭的石柱上留有前人撰的四副楹联,分别是“爪迹偶然留我辈,心香常此祝先生”,“半壁石岩千秋胜迹,八家遗墨万古勋名”,“亭前树影江边月,岩下书声石上泉”,“几人得其趣,千载有余情”。四联均出自朱熹等名士大家,字里行间,饱含对曾巩的爱戴。曾巩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这也是人们纪念他的一个重要原因。
读书岩右下侧有一青砖结成的方池,一泓清澈的山泉汇集于内,四季皆清。当年,曾巩在此处洗笔砚,挥毫撰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墨池记》,那是关于书圣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故事,但人人都把此墨池与临川王羲之的墨池相提并论,都是一脉相通的勤学苦读、发奋成才的典型例子。清泉右上方的“墨池”二字,亦为朱熹所题。
从墨池拾级而上,一步一步来到了“曾文定公祠”前,迎面矗立着一处古意深邃的牌坊,穿过牌坊,仅行数步,便是曾巩祠,该祠靠读书岩而建, 祠堂建有堂、廊庑、门屋,周边还有亭、池、桥、石洞等等,古色古香,庄重典雅,身处其间,见贤思齐的思慕之情油然而生。
在南山之巅(书岩后山顶),有三石榻(凳),石榻东向而立,相传三文公(文定公曾巩、文肃公曾布、文昭公曾肇)幼时并坐于此,少年三公,意气风发,眺望山川,赋诗颂词,朗朗之音与旴水应和,奔腾不息。一直以来,人们登得山来,都要坐一坐石榻,欲沾一沾三文公的文气和福气,当然,我自不会例外,甚至赖在上面不肯起身。
于南山山顶举目四望,南丰城全貌尽收眼底。旴水如带,蜿蜒向东;军峰高耸,气势雄伟。让我不禁吟起曾巩的《城南》“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山下的曾巩纪念馆,景色秀丽,修竹摇曳、松杉苍翠、红墙青瓦、迴廊曲径、幽深精致、古趣盎然,真可谓一方胜境!
□刘忠民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