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三月的花朵
永存岁月芳华
致敬每一个闪亮的“她”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年3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永存岁月芳华
——读杨苡《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
 

人活世上,或多或少都会存留一些关于人、关于事,关涉个体与家国的记忆。透过这些一鳞片爪的轶闻趣事,不仅能够忠实记录下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而且,还能从一个个侧面,生动映射出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世纪老人、翻译名家杨苡的口述自传《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便是这样一本寓意深刻之作。

书中,杨苡以阅尽千帆般的从容,热切回忆了自己出身书香世家,到就读天津中西女校,再到西南联大潜心研学的难忘经历。作为“五四运动”的同龄人,在其百年人生旅程中,杨苡先后经历了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等一系列大事件。幼年时期的她,无论是就读私塾,还是在中西女校接受新潮的现代教育,抑或是在西南联大聆听众多国学大师们的谆谆教诲,在其缤纷的流年里,都有许许多多平凡的人和平凡的事,在她平静的心湖中,投下过斑斓的七彩“华石”,带给她或深或浅的心灵悸动。

上世纪四十年代,杨苡不负众望考取了西南联大,并在这座宏大的知识殿堂里,进一步拓展了胸怀和视野。在这所大学里,沈从文、陈梦家、朱自清、刘文典、闻一多等名家名师,不仅以丰厚的学识给她以精神上的助力,还以广博的思想,教会了她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在杨苡眼里,沈从文的勤勉用功,刘文典的恃才放旷,闺蜜兼挚友萧珊、王树藏、穆旦的惺惺相惜,都令人难以忘怀,那些求学、恋爱、饮食、起居中的琐碎家常,点点滴滴散发出来,深慰着人心。令人开怀的是,有一年除夕,杨苡和萧珊、王树藏三个女生到沈从文的宿舍守岁,聊到子夜时分方才记得回去。沈从文于是为每人发了一根甘蔗,嘱她们既可吃,又可防坏人。路上,三个女生手持甘蔗,边吃边乐,还大声唱着抗战歌曲,壮着胆子,平安无事地回到家里……这一幕一幕情深意长的桥段,如长焦镜头般频频闪回于杨苡的记忆中,悉心勾勒出一幅“联大人”在艰难岁月里同舟共济的温情长卷。

与此同时,杨苡亦把深情的目光,热情投注于她生活的那个时代。在国难当头的危亡时期,她和许多热血青年及爱国志士一样,没有“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时刻不忘自己的民族大义。冒着敌人的炮火,她慨然前行,自天津、上海、香港到昆明,奔波的路途中,她常与师生们高唱《松花江上》,表达自己的爱国热忱。铿锵同行的,还有那些炮火连天中辗转了大半个中国,前往后方求学的青年学子;抗战胜利后挤在甲板上风餐露宿、顺江而下归家的人们;在日本飞机的“眷顾”下,从容展开稿纸,如常进行文学创作的巴金;在昆明大轰炸的隆隆呼啸声中,抖去一身的灰土,手持教鞭继续讲课的闻一多,她和他们,在国破山河在的危难关头,心始终团结在一起,力求用身体力行,“把自己的血肉铸成新的长城”。这就是世纪风华里的家国情,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他们丝毫不惧个人的安危,激昂地走在时代的前列,渴望用正义的火把驱走残暴和邪恶,给追求光明的人们带来希望和憧憬。

掩卷长思,早春时节,虽然首创“呼啸山庄”译名的著名翻译家杨苡走了,但她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和众多温情记忆,却连同她的系列作品一起,深深地烙印在历史的长廊中,迸发出春晖般的光彩……

□钟芳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