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全市首个大学生自主创业开办的专业社工服务机构——西城区悦群社会工作事务所,开创了专业社工人才投身社区服务的先河,北京建筑大学社会工作系讲师郭昊因此获得北京市先进工作者、首都十大最美社工等多个荣誉称号。工作以外,郭昊有着一项非常艺术性的个人爱好——古建筑赏析。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北京的古建筑特色、任教环境和专业背景,让郭昊与古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在北京建筑大学任教,受到学校环境的影响,以及本硕所学所教均是社会工作专业,这个专业强调‘人在情境中’,关注人与环境的互动,恰恰古代和现代的建筑学都是基于人和社会环境的关系,所以不可避免产生了一些学科交叉思考。后来我主动去了解学习,慢慢被古建筑尤其是其背后蕴藏的内涵所吸引。古建筑的价值不只局限于外观、造型和风格,更在于人文,在于建筑背后积淀蕴含的历史文化,这让我对古建筑赏析的兴趣更浓了。”
最开始,郭昊只了解表象,认为古建筑只是砖石土木和梁架榫卯的结合,只关注到古建筑精美绝伦的外表并为之震撼。后来她在工作之余尽可能去“倾听”古建筑,尝试与古建筑进行“对话”,比如她从古建筑的入门读物开始,翻阅了包括《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美学》等专业经典著作在内的大量书籍,不仅增强了对古建筑的基础认知,还逐渐加深了认知层次。在这个过程中,她还广泛阅读一些历史类、传统文化类、文学类、工艺匠心类书籍,尝试“看见”古建筑生长的历史环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郭昊除了通过图书“看”古建筑外,也十分注重实地走访,用眼用心去赏析古建筑的魅力。
“在休假的时候,我常常会独自或与家人一起实地探访一些特色古建筑,像北京的故宫、天坛、四合院,南方的古典园林、宗祠等。也是基于所学所教的社会工作的一些专业方法优势,我可以通过质性访谈或田野调查去挖掘古建筑背后的历史、民俗文化,深层次感受古建筑内在的人文底蕴,这也是最让我兴奋且感到满足之处。”
在优化自己兴趣爱好的同时,郭昊也在积极发现个人爱好和工作之间的交集,并尝试推进兴趣爱好与职业实践相结合。她慢慢地开始好奇如何从社工视角看待古建筑,并尝试探究社会工作与古建筑的有效结合点。依托这样的思考和尝试,她有幸申请到一项关于老城保护的课题,进一步把自己的专业优势、兴趣爱好、工作之责融合起来,让她的兴趣和主责主业得到双提升,感受到双成长。
“每一处古建筑都承载着不一样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凝结着古代工匠们独特的创造智慧,古建筑永远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里的瑰宝。”郭昊希望更多的人在看见中国建筑之美的同时,也能立体地欣赏其背后的中华文化魅力。
□本报记者 任洁/文 通讯员 赵柏轩/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