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职工大讲堂
3上一版  下一版4
 
历代文人笔下的北京雪景有多美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3年2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历代文人笔下的北京雪景有多美

 

雪是大自然的赐予,对于很多人来说,冬春时节总要看一场雪,才不会留下遗憾。立春之后,北京近期接连迎来的两次降雪,为市民生活平添了无尽的诗情画意。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北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三面环山,属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历史上降雪较多。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对雪偏爱有加,当京华大地雪落纷纷时,他们便借景抒情,吟诗唱和,留下许多咏雪名篇……

唐宋诗人笔下的北京雪景

唐宋两代为我国文化发展鼎盛时期,诗人、词人辈出,其中有多位到过今天的北京地区,并留下许多诗篇,其中不乏赞美冬日雪景之作。

唐代北京一带称幽州。天宝十年(751年),大诗人李白应幽州节度使何昌浩之邀北行,于次年十月到达幽州城,并在此度过一个冬天。他与友人骑行于燕北山中,当游至今天平谷东北部鱼子山轩辕台(另传在河北怀来乔山)时,忽然北风怒号,大雪飘飘而落。置身于漫天飞雪之中,李白诗兴大发,随即赋诗《北风行》,其中“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生动地描述了北地落雪的壮观景象及边塞风光,意境壮阔,气象雄浑,极富艺术性,由此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高适为唐代边塞诗人,开元十九年(731年)至二十二年(734年),其北游燕赵,曾至蓟门(今北京一带),并赋《蓟门五首》,其中有“蓟门逢古老,独立思氛氲”“边城十一月,雨雪乱霏霏”,记录了蓟门边城初冬雨夹雪的景致。天宝九年(750年)高适任封丘尉,送兵至青夷军(戍边军队名称),经居庸关时,赋《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其中有曰:“古镇青山口,寒风落日时。岩峦鸟不过,冰雪马堪迟。”描述了居庸古镇青山口一带雪后风寒、道路难行的情形。

北宋至和三年(1056年)八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出使辽国。十月初来到今天的密云古北口长城脚下,但见落雪纷纷,蜿蜒的长城银装素裹,即景赋诗曰:“古北岭口踏新雪,马盂山(今属河北承德)西看落霞”。勾勒出古道初雪在晚霞映照下的绚丽景象。

北宋元佑四年(1089年)冬,“唐宋八大家”之一、翰林学士苏辙奉使辽国。自南而行,经良乡(今属房山区),至桑干河(今永定河)畔。当时还没有兴建卢沟桥,只有浮桥,时至隆冬,桑干河面几近结冰,且有落雪覆盖,遂赋诗《渡桑干》:“北渡桑干冰欲结,心畏穹庐三尺雪。南渡桑干风始和,冰开易水应生波。”把桑干河初冬结冰及落雪后的景象描绘得如诗如画。而当他行至古北口时,又遇落雪,再赋诗曰:“日色映山才到地,雪花铺草不曾消。睛寒不及阴寒重,搅箧犹存未著貂。”描写了古北口一带冬日的萧瑟景象。

南宋景炎三年(1278年),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文天祥被俘后,宁死不降,于次年十月被押解大都(今北京),途中遇雪。路经琉璃河桥(今房山区西南部)时,写下《过雪桥琉璃桥》:“小桥度雪度琉璃,更有清霜滑马踪。游子衣裳如铁冷,残星荒店野鸡啼。”描绘了一种雪后萧寒、凄婉之景致。

元明清时期名人笔下的京城雪景

北京作为元明清三朝国都,文人荟萃,并对四时风景多有赞美,咏雪佳作数不胜数。

景山是北京城的至高点,落雪时分置身于此,极目远望,雪中的京城景色美不胜收。清初词人纳兰性德于落雪之时登上景山,为漫天的飞雪而赞叹:“雪里瑶华岛,云端白玉京。削成千仞势,高出九重城。绣陌回环绕,红楼宛转迎。近天多雨露,草木每先荣。”

“西山晴雪”为“燕京八景”之一,雪后初晴的西山,旭日照辉,红霞映雪,银装素裹,倍极壮丽。许多文人墨客冬日里慕名到此赏雪,并吟咏作赋。

元代文学家、翰林院编修陈孚到西山赏雪后,即兴写下《西山晴雪》诗:“冻雀无声庭桧响,冰花洒檐大如掌。平明起视岩壑间,插天琼瑶一千丈。夕阳微漏光嵯峨,倚栏更觉爽气多。云间落叶有径否,想见樵叟犹青蓑。”

明代有多位文人到西山赏雪,并以“西山霁雪”为题,写下赞美诗文。建文年间进士杨荣诗曰:“西山日上雪初晴,素壁银屏万叠明。高树迎风飞玉屑,小桥流水涩琴声。”永乐年内阁学士胡广诗云:“银屏素壁何岧峣,西山新霁雪未消。千林皓影散琼树,万壑晴光凌碧霄。”胡俨诗曰:“雪霁西山玉作屏,琼林瑶树晓光凝。清风晴洒千岩雨,碧涧春融万壑冰。”天顺年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诗曰:“雪后西山爽气增,冻云消尽出崚嶒。眼看万壑遍一白,谁遣六月生层冰。”这些诗作各具特色,将西山雪景赞美得令人向往。

清代几代帝王对北京西山雪景格外青睐。康熙皇帝到西山赏雪后赋《远望西山积雪》:“积雪西山秀,仙峰玉树林。冻云添暮色,寒日淡遥岑。”乾隆皇帝在香山立“西山晴雪”碑,并赋诗曰:“久曾胜迹纪春明,叠嶂嶙峋信莫京。刚喜应时沾快雪,便教佳景入新晴。”

延庆地处长城以北,山地多,海拔高,冬日降雪多。明永乐年间兵部尚书赵羾,谪于隆庆州(治所在今延庆),写下数十首吟咏边关四时景致诗篇,其中咏雪诗有《岁晚边城大雪》:“朔风连日冷,大雪满边城。黑峪银妆出,黄沙玉碾平。”好一派北国边城冬日胜景。

清乾隆六年(1741年)“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第三次到北京,冬日到香山卧佛寺拜访好友青崖和尚,并小住于寺内。清晨起来时,已是大雪漫天,遂即兴赋《山中雪后》诗:“晨起开门雪满山,雪睛云淡日光寒。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将满山大雪、雪后初晴、冰雪融化的景致描绘得格外形象。

近现代文人笔下的京华雪景

如果说古代文人赞美京畿雪景以咏诗见长,那么近现代文人赞美京华雪景则以美文为佳。

鲁迅先生从1912年到1926年在北京生活了15年,他在散文《雪》中以满怀感情的笔触,生动地描写了北京的雪景:“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鲁迅笔下的雪,不仅仅是雪,俨然一个斗士,更像是一个奔放的挑战者。

被尊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章回小说大家”的张恨水在散文《北平的雪》中将北京的雪描绘得颇有情致:“北平的雪,是冬季一种壮观的景象。没有到过北方的南方人,不会想象到它的伟大。大概有两个月到三个月,整个北平城市,都笼罩在一片白光下。登高一望,觉得这是个银装玉琢的城市。”

现代作家郁达夫在《北平的四季》中,也将冬日京城的雪景描绘得格外细腻:“到了下雪的时候哩,景象当然又要一变。早晨从厚棉被里张开眼来,一室的清光,会使你的眼睛眩晕。在阳光照耀之下,雪也一粒一粒的放起光来了,蛰伏得很久的小鸟,在这时候会飞出来觅食振翎,谈天说地,吱吱的叫个不休。数日来的灰暗天空, 愁云一扫,忽然变得澄清见底,翳障全无。”

“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石评梅在雪夜里逛过北京城,她这样描绘:“过顺治门(今宣武门)桥梁时,一片白雪,隐约中望见如云如雾两行挂着雪花的枯树枝,和平坦洁白的河面”“城墙上参差的砖缘,披罩着一层一层的白雪,抬头望:又看见城楼上粉饰的雪顶,和挂悬下垂的流苏”“过了宣武门洞,一片白地上,远远望见万盏灯火,人影蠕动的单牌楼,真美!”京城雪夜的景致,在女作家笔下被描绘得形象而生动。

著名散文家、红学家俞平伯在散文《陶然亭的雪》中,将窗外的雪景描写得淋漓尽致:“倚着北窗,恰好鸟瞰那南郊的旷莽积雪。玻璃上偶沾了几片鹅毛碎雪,更显得它的莹明不滓,雪固白得可爱,但它干净得尤好,酿雪的云,融雪的泥,各有各的意思;但总不如一半留着的雪痕,一半飘着的雪华,上上下下,迷眩难分的尤为美满。”

主讲人介绍:

户力平 北京史地民俗学会会员。多年业余从事北京文史研究,特别是北京地名、风物、民俗及古村落研究,并在《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劳动午报》等报刊发稿千余篇。已出版《光阴里的老北京》《北京地铁站名掌故》《京西海淀说故》《香山传说》等。

□主讲人:户力平 文/图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