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征稿启事
我的特区记忆
海外国宝的“回家”之路
“较真”的老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年2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的特区记忆

工作中的厉正秋
厉正秋(右一)与同事在工地现场
 

我叫厉正秋,1933年出生,1947年1月参加革命工作,1950年8月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747部队政治部,在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回国转业。1957年,我跟随公司参与祖国大江南北建设,从北京出发,先后奔赴重庆、太原、深圳等地,完成了重庆507电厂、太原化工厂、深圳市政府大会堂等一大批基础建设及国防工程。

1982年,我被通知到深圳拓荒建设,与深圳特区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公司——中建二局一公司深圳分公司是当时从北京出发支援深圳的第一批建筑队伍。两年后,我被任命为分公司党委书记,直至1988年12月离休。回想起建设深圳特区的日子,90岁的我依旧心潮澎湃。

刚来深圳时,她还是南方边陲的一个小渔村,是一座人口不足两万、马路只有两条的小县城。我还记得当时公司的全部家当,只有三辆解放牌卡车和一辆拖挂车,建设物资非常匮乏,就连铁丝、铁钉都要去广州采购。职工住的工棚是用油毛毡、竹竿、竹席和竹叶搭起来的,闷热又潮湿,白天虫子咬,晚上蚊子叮。有的同事拖家带口,孩子都没人照顾,但大家都没有怨言。一提起“我们是中建人”,代表着“国家队”,可不能让特区人民小看我们,必须使劲往前冲!

记忆中,公司材料科旁边有一座小山头,那里常有蟒蛇出入,偷食鸡鸭,弄得人心惶惶。有一次,汽车队在银湖施工时,一条大蟒蛇被推土机碾成了三截,立即就被送到了工地食堂,开饭时工人们同声吆喝,击碗相庆:“喝龙汤,吃龙肉!”吃了好几天,好不快活。建筑人虽然工作艰苦,但是四海为家,穿州过府,辛苦中也有常人享受不到的欢乐。

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先后建成了深圳第一栋高层建筑海丰苑、首次采用滑模施工工艺的翠竹楼、深圳市政府大会堂,以及深圳市政府住宅楼等建筑。特别是现在的深南东路,因为道路两旁最初的建筑都是由中建人修建的,因而获得了“中建一条街”的别称。

1985年3月5日,深圳分公司凭借电力建设的雄厚技术实力与一公司在国家电力系统的厚重积淀,与日本前田建设工业株式会社成立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工程投标筹备组,组建联合公司。后又增加核工业部华兴公司和法国法玛通公司,组成三国四方的HCCM集团。在当时国家电力部的支持下,胜利拿下了大亚湾核电站工程。之后又转由二局继续经营施工,使二局成为了中国核电建设的排头兵。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解决关系公司发展和职工切身利益的一些大问题。作为工会主席,我的肩上也挑着很大的责任,要尽力改善职工们的生活条件。为解决职工住宿问题,1986年底,我们自筹资金,在深圳市批准的土地上,建成了新秀村三栋职工宿舍,200多名职工从此告别竹寮席棚,搬入新居,结束了大篷车似的吉普赛人生活。之后,在与市政府有关单位的持续沟通下,公司在黄贝岭9537平方米的临时用地终于转为正式用地,我们又新建了四栋职工宿舍和公司办公楼,职工工作、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后来,经过公司不断努力,不少职工也陆续解决了户口的问题,孩子升学、就业的后顾之忧终于成为了过去。

到现在为止,我离开工作岗位已经三十多年了,深圳也已经从当时的小渔村蜕变成了现在的国际化大都市,我们公司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作为一名曾经的军人、老干部,我很荣幸自己投身到了建设深圳特区的洪流之中,我衷心地祝愿这座城市发展得越来越好。

□厉正秋 文/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