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览、做手工、品非遗……春节假期,丰富多彩的主题展览、让文物“活”起来的各种沉浸式体验活动,吸引市民纷纷走进博物馆,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感受浓浓的“年味儿”。博物馆里过大年,已经成为新年俗。(1月25日《天津日报》)
这个春节,在博物馆里过大年,成了不少人的选择。在北京,走进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抬头看汇聚全国多地非遗花灯的新春彩灯,低头赏入选世界非遗名录的皮影;在上海,观摩“玉兔精灵——上海博物馆兔年迎春展”“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等展览,感受不一样的年味;在湖南,长沙博物馆推出原创大展“喜湘逢——湖南吉祥艺术大观”,给兔年春节增添了一番喜庆……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是文物的保存者和历史的记录者,是文化的“存储卡”和历史的“解码器”。近年来,我国的博物馆越来越走进公众,走进社会生活的舞台,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对于“博物馆里过大年”为何会成为百姓欢度春节的重要选择,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相关负责人曾给出答案:这既体现了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旺盛,也得益于博物馆展览教育水平和管理服务意识的提升。2023年春节,国家文物局持续组织全国开展“博物馆里过大年”系列活动,截至1月19日,已有北京、上海、广东、湖北等19个省份900余家博物馆策划推出展览和活动2200余个。
我们乐见“博物馆里过大年”成为新年俗,也期待“有空逛逛博物馆”成为新时尚。博物馆是人们了解历史文化知识的殿堂。走进博物馆,就是与历史文化对话,就是一次文明交流。当然,对博物馆而言,还需不断创新展览模式、提升管理服务品质,给观众带来更加美好的体验,吸引更多人走进博物馆、了解博物馆、爱上博物馆。□付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