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审判要求的是精准,忌讳的是模糊,要锱铢必较,精益求精。”聊起刑事审判工作时,第六届北京市审判业务专家、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刑一庭副庭长周维平这样说道。2011年以来,他先后承办了“北京市强制医疗申请复议第一案”等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累计办案1100余件,无一被评定为差错。每起案件背后,都有他一头扎进案山卷海,竭力找寻证据细节、审慎分析证据关系的身影。
在纪某某等合同诈骗案中,多名被告人长期在线上匿名批量虚构某商城订单、循环签订电子合同、骗取大量贷款,并在商城内部账户与数十个银行账户之间打散后多次反复转移。为确认每一笔案款转移路径及最终去向,分析微信记录等证据材料与案件的相关性,周维平带着助理一头扎进海量的电子数据中,从熟悉电子商务及线上贷款规则开始,逐条查证每笔资金的转移路径。期间,他数十次展开庭外调查,就几十项证据问题建议补充侦查,最终厘出清晰的资金转移路径图,准确认定犯罪金额并作出精准判罚。
在一起危险驾驶案中,上诉人相继提交了20余份数百页的上诉理由、辩护意见、程序申请书及证据材料。周维平本着“让当事人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理念,在归纳整合并全面记载各方意见的基础上,从“侦查程序是否违法”“一审程序是否违法”“一审采信证据是否错误”“一审认定事实是否错误”“二审应否认定非法证据并予以排除”“二审应否通知相关证人、鉴定人出庭”“二审应否重新鉴定”“上诉人本案行为性质认定”“所提交其他材料的评价”等9大方面18个小方面,用17000余字篇幅逐项回应当事人意见,全面阐述裁判理由,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周维平认为,办案不仅要打击犯罪,还要切实解决百姓的纠纷和困难。他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头,“要让刑事审判成为一道光,既能传递司法温度,也要彰显人间真情。”
在某起刑事案件宣判后,为确保一名京外户籍的被告人取保后能安全离京返乡,周维平与被告人亲属、公安机关等在京单位多方沟通协调、理顺各个流程节点。释放当日,他与法官助理一同将该被告人顺利送上返乡的列车,避免被告人因新冠肺炎疫情原因滞留北京无处安身。
在王某危险驾驶罪一案中,一审法院因王某抽血检测结果超过醉驾标准认定其构成危险驾驶罪,王某不服提起上诉。周维平通过阅卷发现,派出所出示的《关于小区允许社会机动车辆通行的情况说明》缺少办案民警的签名,与法律规定不符,因此对该小区路段是否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的“道路”存有疑惑。为了查明案件事实,保障当事人权利,周维平数次来到该小区进行现场勘验,并询问小区物业公司、上诉人王某、报警人梅某,形成相应笔录,证明该小区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不允许社会不特定车辆进出,事发路段不属于道交法规定的“道路”,避免了当事人受到不当追究。
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作风需要坚守,也要传承。在担任副庭长后,带好队伍、培养新人成为周维平给自己布置的新任务。他性格温和,平日里总是带着笑意,但在面对案件时却常常对助理们抛出“致命三连”:“这个判断的依据是什么?这个依据有条文规范吗?你能提供具体的出处吗?”他严格到近乎苛求的培养,让助理们在案例、信息和论文等多方面迅速成长为主力能手,成为守护公平正义的新生力量。
为让更多的人从看似冰冷、枯燥的法律条文下感知其中的脉脉温情与丝丝暖意,周维平主动扩展工作边界,多次利用业余时间前往医疗机构、法学院校等普及法律知识,参加授课研讨,交流审判经验。2022年,他被评为北京一中院“身边榜样”。
□本报记者 盛丽 通讯员 陈淼璐 张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