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攻坚超高层建筑疑难杂症的“领军者”
扎根基层托起居民幸福梦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3年1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攻坚超高层建筑疑难杂症的“领军者”
——记中建二局西南公司青年工程师王文渊
 

十年磨一剑,出鞘必锋芒。中建二局西南公司青年工程师王文渊以满腔干实事的激情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职业生涯蜕变,成为超高层项目建设的“技术大拿”。10年来,他一直扎根建筑一线从事技术工作,致力于解决超高层项目施工难题,推广新技术应用,不断刷新城市“天际线”。他先后参与4个重点项目建设,其中长沙国金中心项目高度452米,为湖南省第一高楼;昆明春之眼商业中心项目407米,为云南省在建第一高楼。

随着楼层一同拔节生长的,还有王文渊的技术经验。凭借着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的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他先后荣获中建二局“青年科技之星”“十三五科技优秀工作者”、昆明市建筑业“优秀总工程师”等荣誉,更捧回了重庆市“第六届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这是中建二局西南公司历史上首位省部级劳模,也是他入职十年的最大肯定。

攻坚,啃最硬的骨头

春之眼商业中心建设项目位于云南省昆明市主城区,由2栋超高层摩天大厦与高端商业中心组成,其中主塔共77层高407米,副塔71层高308米,是云南省在建第一高楼。

“春之眼的内支撑设计是紧密相连的两个圆环,‘牵一发而动全身’,内支撑拆除难以下手啊。”面对云贵地区地震带上最深、最复杂的软土深基坑内支撑拆除工作,“当头一棒”的难题起初让王文渊带领的项目技术团队暗自在心中闪过畏难之意。

百米高楼在软土区、地震带上“拔地而起”,深基坑的内支撑拆除工作成了第一只“拦路虎”。

为解决此难题,王文渊与团队来到现场查阅以往工程案例,经过反复论证,最终决定将内支撑拆解为两个独立的圆环,一分为二,分段拆除,从而极大地降低了拆除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并利用BIM的三维可视性“演绎”内支撑拆除过程,寻找出最准确、最全的潜在碰撞点1718个,确保了基坑支护拆除安全可控。

除此之外,王文渊团队还实现了仅用几秒钟拆除近1万平方米混凝土内支撑结构,创造西南地区首次“秒杀”纪录。

实践出真知。结合内支撑拆除条件的转换计算模型、优化方法和内支撑碰撞处理综合技术,王文渊提炼形成的《深大基坑耦联内支撑体系异步解耦技术》,填充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该技术经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中施协工程建设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严谨,保品质的利器

作为中国西南首个高海拔4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位处地震带、高海拔地区,在这里建造超高层建筑,实属不易。

“2.2万余平方米混凝土的一次性浇筑。这么大体量的混凝土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垒起3.8米高,或相当于同时注满20个标准游泳池。”回想起第一次大体量混凝土浇筑成功,王文渊依然很激动。因为他很清楚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体量大、时间长,如果中间有间断将导致施工质量达不到设计强度。

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数万方混凝土浇筑,不是机械化的倾倒混凝土那么简单。伴随着混凝土堆的浇筑,混凝土中的水泥水化反应会产生热量,若放热超过一定临界点将严重影响混凝土成型质量。

作为技术人员,王文渊始终坚持用技术为工程品质服务。为全方位精准监控混凝土浇筑时各区域的温度,他在施工现场开展混凝土温升实验,通过在混凝土里预埋温度计和冷却循环水管,将无线测温系统与冷却系统联动,实现数据全过程自动采集、实时监测混凝土温度,以及自动控温。整个过程就像为混凝土配备了“体温计”和“退烧药”,主塔筏板的浇筑质量得以保证。

78个小时持续奋战,145台混凝土罐车不间断运输,一举完成2.2万余方的混凝土浇筑。此次筏板浇筑体量和浇筑速度,刷新云南同类建筑史上新纪录。

预判,解难题的关键

“学会提前预判难题,才能在遇到困难时迎难而上。”这是王文渊时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在对项目主塔钢结构深化时,王文渊发现单根多腔体巨柱的单层浇筑量达80立方米,是普通柱子的10倍。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混凝土与钢板受材质差异影响容易产生脱空现象。

王文渊带领团队走访调研,针对巨柱焊接方式、柱内混凝土浇筑方式进行全方位分析。通过建立1∶1样板模型,采用压力计、应力计等检测设备对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收缩徐变、温度以及钢板内壁承受的压力值进行监测。

在多个方案的对比优化后,王文渊创新并运用多腔体巨柱浇筑,在技术交底时解释道:“打破以往的按操作面由远到近顺序,这次我们从中间向四周对称浇筑,就像花洒一样,混凝土可通过在内腔竖向钢隔板上的流淌孔流到其它腔体,有效保障混凝土的浇筑质量。”这一新方法确保了混凝土浇筑密实度,避免混凝土与钢板脱空,同时成本也得到有效控制。

当问及创新思维来源时,王文渊说:“工程干了一个又一个,最关键的是学会提炼技术成果。”

如今,春之眼项目已经分别进入主体施工阶段,一期商业也计划于今年开业。

这些年来,王文渊带领团队冲锋在各项关键技术攻克一线,通过成果提炼与技术创新,形成专利10项、省部级以上工法6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6篇,为全国超高层和深基坑建设带来丰富的理论和实战经验。在科技创效工作中,仅春之眼项目一期便有共计108项创效项。

慷慨十年长剑在,登楼一笑暮山横。从长沙国际金融中心的初学者,到昆明春之眼商业中心的掌舵人,王文渊坚持将最难变为最优、将首例变为经验,始终奋战在超高层项目建设一线,以实干家的姿态领着 “后浪”们不断扮靓城市“天际线”。

□本报记者 马超/文 通讯员 饶昕昕 樊艳萍/摄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