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北京劳动者之歌
3上一版  下一版4
 
这位美术老师趟出“京剧进校园”新路子
与居民打成一片的“五星快递员”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2年12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这位美术老师趟出“京剧进校园”新路子
——记密云区第三小学教师李庆柱
 

校园没有戏曲教育传统,自己也不是专业学艺出身,一个普普通通的美术老师,竟然通过将京剧艺术与布艺制作相融合的创新方式,让京剧这门国粹在校园里生根结果,开创了独特的艺术传承品牌。这位老师就是密云区第三小学教师李庆柱。

“将错就错”成立布艺社团

2009年,从美术学院毕业的李庆柱来到密云三小工作。他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不断学习新知识,实践新理念,提高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那时候的美术课堂所用材料有限,就是画笔、白纸等寥寥几种。有一次李庆柱为兴趣小组的孩子讲授颜料绘画主题时,二年级的小涛(化名)突然哭了,问了半天,内向的小涛才支支吾吾地说,自己又把衣服染上颜料了。这种状况发生了好几回,妈妈说再弄脏就不让他再来了。

李庆柱赶紧安抚这个孩子,旁边有学生小声感叹道:“这衣服染的颜色真像花瓣呀。”一句无心话语启发了李庆柱,他笑眯眯地问小涛:“老师给你变个戏法,想不想看?”小涛点点头,他就用画笔略加勾勒,把衣服染色部分变成了一处“花丛”,小涛笑了,开心地说“真有意思”。随后,李庆柱和小涛的家长沟通,争取到家长对这种设计的理解,对方也答应让小涛继续来兴趣小组。

得益于这次小插曲,加上当时社会正在流行文化衫,李庆柱决定给美术课堂增加生活的内容。他利用寒暑假去北京各大图书馆、博物馆查阅资料,重点借鉴学习蜡染、唐卡等民族传统艺术的制作过程,然后拿出自己的T恤不断试验,逐渐寻找到适合在衣服上作画的材料。

2013年,在校方的支持下,李庆柱成立布艺社团,从形式到内容与美术教学相联系,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传统布艺赋予国粹“灵魂”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布艺社团在材料和技术层面都达到相对稳定的水平,李庆柱开始思考如何让布艺作品内涵更丰富,如何突破技能技巧方面的局限,实现从传统知识视角到全面关注人的视角的转变,让布艺教育更具备内在美、文化根和艺术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把歌唱、舞蹈、音乐、美术自然地融为一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李庆柱发现京剧有着一定的学习门槛,除了少数有戏曲教育传统或以戏曲教育为特色的学校外,京剧在学校教育体系里所占分量并不算多,而且偏向于文化经典学习,呈现出不均衡的状态。

如何让美术课堂与京剧相结合,使没有基础的小学生喜欢上京剧,甚至能够表现这门艺术呢?随着京剧进校园活动的开展,作为教育部评选的第一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密云三小成立了京剧社团。这时,一个学科整合的大胆想法在李庆柱心中萌发:把京剧人物作为手绘布艺的创作对象,让孩子们在创作的同时还能了解国粹艺术。布艺一下子找到了“魂”。

在大多数人的传统印象中,京剧只能在舞台上呈现,供观众欣赏。李庆柱却另辟蹊径,以京剧和传统布艺为依托,开发整合课程资源,把传统布艺文化、国画文化、京剧文化三者巧妙结合,以布为“纸”,以纺织颜料为“墨”,在布料上手绘具有浓厚韵味的京剧人物造型和脸谱彩墨画,赋予传统布艺新的活力和内涵。

李庆柱尝试过不同布料和颜料的组合,画出不同类型的画作,最终确定把纯棉布作为“熟宣纸”,以纺织颜料为“彩墨”。孩子们以特有的稚拙造型、个性十足的色彩搭配,用毛笔在布料上亲笔描绘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京剧画作,深深打动了每一位欣赏者。

这项创新刚开始仅在布衣坊里推出,随着越来越多的孩子想加入学习,在学校的支持下,京剧布艺彩墨画逐步走进每一间教室,形成学生全员参与的布艺课程校本化体系。根据各年级的学生特点,李庆柱改革美术课程结构,实行分层教学,设置了不同的研究主题,包括京剧起源、京剧人物(彩墨人物画)、京剧脸谱,京剧著名曲目、京剧行头(服装)等,尝试延伸课堂教学内容,开办了每月一到两次的布艺课。

为了帮助学生们了解京剧文化,感受京剧艺术独特的美,原先对京剧并不了解的李庆柱利用业余时间查阅了许多相关资料,看了很多视频文献,还向懂京剧的老师请教。在增加艺术底蕴的基础上,他画下大量京剧人物画和脸谱画,在专家的指导下出版了“布艺京韵”校本教材,使布艺课程走向系统化、专业化。

有了相关积淀,李庆柱开始在课堂上讲述学生感兴趣的京剧历史故事和有趣典故,试穿京剧服装,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京剧服饰图案美,还安排学生观看精彩的京剧名段,佩戴京剧脸谱,让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同时,他一有机会就领着孩子们走进剧场,看京剧表演,学京剧唱段,读京剧名篇,并且参与京剧社团的排练活动,丰富学生对京剧艺术的认知,继而使京剧成为布艺创作的灵感源。

以传统润童心,以艺术厚人生

通过对国粹与布艺的学习创作,学生们体会到民族文化的根与魂,国粹京剧在校园中开花结果,2015年,布艺社团转型为“布艺京韵”艺术坊。

李庆柱和学生们一起拓展布艺彩墨画的呈现形式,将国粹布艺延伸到绢、团扇等很多种类,形成京剧扇子画、京剧胸牌、京剧环保袋等布艺文创产品,把布艺运用到生活中,让传统文化的接力棒在孩子们的手中传承下去。这些文创产品作为学校的礼物在各类活动中发放给客人,逐渐形成非一般的特色校园文化。

2016年,“布艺京韵”艺术坊代表北京市参加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时,学生们自发地为一同参展的西藏小伙伴捐赠了一批书籍和学习用品。事后他们告诉李庆柱,此举是因为他们在学习绘画京剧《锁麟囊》时,被故事里人物相互帮助、知恩图报的品德所打动,懂得要用善良去帮助别人、温暖别人。听到这些话,他特别欣慰,“这不正是教育的意义所在?”

以传统润童心,以艺术厚人生。今年,李庆柱响应教师轮岗交流政策号召,交流到穆家峪镇中心小学工作。面对新环境,他充分发挥骨干作用,将“保水保生态”“乡村振兴”等主题与美术有机融合,形成“绿水青山——青绿山水”的教学思路,以美启智、以美润德,让农村孩子获得更好的美术教育,当好学生的艺术领路人,与他们共成长。

□本报记者 任洁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