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匠心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从源头化解行政争议践行“复议为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22年12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匠心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记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赵玮
 

“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做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哨兵,这是每一位天气预报员的使命。”说这话的是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赵玮,她长期在一线从事气象预报预测工作,负责北京地区日常天气预报、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重大活动气象保障等工作。

从事天气预报十余年来,赵玮深知每一种灾害天气可能造成的风险。作为首席预报员,需要承担灾害性天气预报技术把关、应急响应全网会商,参与灾害性天气联防联控等工作。在2018年台风“安比”、台风“摩羯”、2019年“7月5日暴雨”、2020年春季大风沙尘、2021年底暴雪等高影响天气过程中,赵玮预报准确,预警及时,多次为防汛调度、应急救援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信息。

此外,赵玮还多次参与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气象防灾减灾等气象应急保障工作,均圆满完成任务。因预报质量名列前茅,2019年赵玮荣获全国优秀预报员称号,2022年被评为“应急先锋·北京榜样”。

立足本职

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技能

北京市气象局有一间天气会商室,这里一年四季365天灯火通明。会商室内有一群天气预报员,他们24小时轮班,不眠不休地监视天气。每当有灾害性天气将要出现时,是他们最为繁忙的时候,也是压力最大的时候。他们虽然不在抗洪抢险的第一线,不在狂风骤雨里奔走,但是每一道抢险指令都与他们有关,他们是最先发现危险天气的人,是发出应急信号的人。

让赵玮记忆深刻的是对于2018年的台风“安比”的预报。由于北京所处的地理位置,很少出现台风直接登陆的情况,但是只要是与台风沾边的天气过程,必须给予最高重视。因为回顾每一次历史上造成巨大人员伤亡的北方特大暴雨过程都或多或少有台风的参与。

“安比”台风从生成以来就备受关注,登陆之后由于一半在陆地一半在海洋,移动路径飘忽,长时间不减弱,给途经省份均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灾情。“安比”一直保持着热带风暴级强度持续北上,预报难度非常大。

赵玮回忆说,对于北京来讲,如果“安比”移动路径偏东一点,从天津或渤海过境,那么对北京的影响不大,西部地区很有可能就是小雨。如果“安比”路径偏西,正面影响北京,那将会出现全市大暴雨和强风,会给北京带来极大的危害。

作为一名“80后”首席预报员,在值班过程中碰上“安比”,赵玮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通过不断分析气象资料,她判断“安比”的移动路径可能性,1小时1次向整个应急系统全网报告会商研判结果。最终,她提前24小时准确预报了台风“安比”的移动路径、强度及对北京的影响,提前133分钟发布了暴雨蓝色预警信号,无论是降雨的起止时间还是强降雨落区、量级等都与实况基本吻合,将台风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当得知没有出现人员伤亡及其他重大灾情的时候,在连续20多个小时紧张的工作之后,赵玮深深地呼出了一口气。

“这就是我们日常的工作,每一个过程都不能懈怠,因为在每一个判断背后,都有无数的应急人员在不辞辛劳付出,提供的气象信息越准确,越有可能减少人员伤亡和损失。”赵玮说。

厚积薄发

科技助力不辱使命

“作为北京冬奥会及冬残奥会开闭幕式气象保障团队的一员,能够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当天出现场、作贡献,我感到非常光荣和自豪,这是我职业生涯的考验和难忘经历。”赵玮回忆说。

从2018年入选中国气象局冬奥气象服务北京赛区团队以来,每年的冬训都是赵玮和同事们积累经验的最佳时期。他们从了解冬奥赛事的气象保障要点开始,经历了山地气象知识学习、冬奥英语培训、首钢赛区气象预报演练、“相约北京”赛事服务等一系列的学习和积累。

“点滴汇成河,可以说我对于冬奥会城区气象服务是信心满满的。”赵玮告诉记者,自2021年开始,她针对鸟巢地区开展历史同期天气特点分析研究,带领团队开展鸟巢地区天气技术攻关。

半年的时间里,赵玮和同事们逐一分析了近十年开闭幕式历史同期资料,复盘历史天气,凝练预报指标,开展模拟预报,磨练预报技能,全面细致的研究和预报实战为后期的专项服务预报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复杂多变的天气是气象保障的难点,面对精确到‘小时’零失误的预报要求,对我们现场服务预报员提出了极大挑战。”赵玮说。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及演练期间,北京地区出现了降雪、降雨、八级大风、沙尘等天气。然而,通过多波段雷达数据、精密立体监测网,“分钟级、百米级”精细化数值模式,客观预报方法等核心预报产品和技术,为预报员提供了千里眼和顺风耳,帮助他们最终圆满完成保障任务。

“看见你在这里坐着,我们就踏实了。你们报得真准,说风变小就真变小了,说几点下雨就几点下雨。”每每听到这样的肯定声时,赵玮工作到深夜的疲惫感也会一扫而光。

推广科普

提高公众灾害自救能力

“天气预报是一个冷门学科,有着较高的学科壁垒,专业性越强意味着越不容易被大众理解。”赵玮说,多如牛毛的专业词汇,不从事天气预报工作的人是很难理解的。然而,气象灾害的危害性极高,渗透到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能够提高公众的灾害防范意识,帮助公众提高一些防范常识,会大大减少人员损失。

为提高公众对汛期灾害天气的了解和灾害自救能力,2020年7月20日赵玮参加北京市气象局和北京市新闻办、应急局联合开展的主汛期微访谈直播活动,直播内容涵盖北京汛期天气特点、降雨局地性和突发性原因、获取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官方渠道等,对市民防范应对汛期降雨提出建议。直播内容通俗易懂,受众面广,接受度高。

2020年8月12日北京地区迎来入汛以来最强降雨,但降雨迟迟未至,社会关注度极高。北京市气象局联合北京发布开展“2020年入汛以来最强降雨”直播,赵玮作为首席预报员及时回应社会关切问题,科普强降雨天气的防范及应对知识。

“通过实时互动,可以看出大多数网友对于暴雨灾害有了防范意识,在直播过程中,很多地区的降雨明显加大,低洼地段开始积水,应急人员纷纷行动。”赵玮印象深刻,不少网友在直播中留言认为这次直播非常有用,内容丰富、及时,能够积极回应网友关注问题。

“我只是众多普普通通天气预报员中的一分子,我将继续弘扬工匠精神,做好本职工作,尽己所能服务大众,回报社会。”赵玮说。

□本报记者 刘欣欣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