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给劳动争议时效设个“维权闹铃”很有必要
“食安封签”升级可更好呵护“舌尖上的安全”
谨防心理咨询 沦为“心理忽悠”
拖欠农民工工资
防范电信网络诈骗 筑牢法治防火墙
对于“三无”公司,劳动者要“擦亮眼睛”
对网购“超长预售” 要加强监管力度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年11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谨防心理咨询 沦为“心理忽悠”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心理咨询平台、机构收费很高,动辄几千元,但咨询师水平良莠不齐。各式各样的心理咨询师培训合格证被“包装”成“从业资格证”,拿证上岗当心理咨询师只需几个月就能“速成”。有关专家建议,尽快出台相关行业标准和服务规范,别让心理咨询变为心理“忽悠”。(11月28日《工人日报》)

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明确提出完善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但据了解,相较于快速增长的心理健康需求,目前我国心理咨询师的人才缺口巨大。

正是由于我国心理咨询师的人才缺口巨大,因而一些心理咨询平台、机构纷纷抓住商机,开展各种心理咨询师的培训。但由于一些心理咨询平台、机构的不专业、不规范,导致心理咨询培训乱象频发。比如:有的把“培训合格证”包装成“从业资格证”,有的声称考了就能“持证上岗”,等等。

因此,笔者以为,要防止“心理咨询”沦为“心理忽悠”,还需综合施治。一方面,相关职能部门应尽快出台行业标准和服务规范,让心理咨询培训有“标”可依,对“标”培训,切忌各人各“标”,无序培训。只有规范心理咨询行业发展,才能建立健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使心理咨询培训有序、健康、良性发展。另一方面,培训资质的授权单位应把好关,在授予一些机构培训资质的同时,也要对其培训质量进行把控,切忌“授而不管”,任凭其忽悠、欺骗培训者。

此外,相关监管部门也要对培训机构进行严监管、严督查,一旦发现存有过度营销、虚假宣传等不法行为,不妨通过“取消培训资格”、列入“黑名单”、“开罚单”、追究“法律责任”等多种处罚手段,让其付出应有的代价,倒逼其合法宣传,守法培训。

□廖卫芳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