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职工大讲堂
3上一版  下一版4
 
古井碑记录着昔日的金戈铁马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2年11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井碑记录着昔日的金戈铁马
——探访延庆东西红山村
西红山村老房子
西红山村
西红山村古井旁的石碑
 

延庆井庄镇红山,本名瓮山,因山岩含铁呈赤色而改名。山的东西两侧各有村落,名西红山、东红山。京畿古井众多,仍在使用的极少,为井立碑更是极为罕见。西红山村就有此特殊的井碑。此地古老,元代周伯琦《扈从诗》前序中记:“元顺帝出京,十八捺钵地,过居庸关而北,遂自东路驻瓮山。”据此得知,瓮山曾有元朝皇帝驻足之行宫。

古井碑文漫漶已难认

心怀探寻愿望,我走进西红山村。此处为黄土坡地,细腻质纯,种出的玉米、高粱等粮食作物生长旺盛,赢得村外人的赞誉青睐。村里的黄土值钱了。想起当年南山路边垣,也是利用了这一带的黄土夯筑,阻挡了北方的骑兵,黄土又有了军事价值。

坡地也有平坦,盖起房舍。近些年村里变化不小,新房叠出,之间还有别墅,高低错落,很是漂亮。街上开有商店超市,购物方便。游人多了,有几家办起民宿,盖着二层小楼。

村子不大,100多户,300多口人。村中有村委会,地界儿宽绰。墙壁上画满儿童画,写着行为规范的词语,如:学法懂法,弘扬正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内容明了,也美化了村容。村里槐树奇特,六七棵槐树拥在一起,粗细相当,高矮相似,紧密相连,成为一丛,年龄不会小。不知受到什么文化影响,村里人好对弈,出现了不少象棋高手,成就了有名的象棋村。

村里有老房子,久无人居。院落地势较高,门前石阶磨得光亮,经年踩踏磨出了包浆。门脸已无,两侧砖墙砌出半圆的凹陷,曾经有梁柱子支撑。正房宽敞,窗棂古旧,当年是大户人家。村里曾有两座寺庙,均已拆除。龙王庙已变为一户人家,三公庙仍在商店附近。

古井在一户人家房前,井很深,盖着铁井盖,现今仍有水。屋里还有一个井口。1982年以前,村里人还吃这两口井的水,之后有了自来水,井便不用了。井旁曾有块石碑,2020年放到村委会保护起来。寻看石碑,体积不大,长宽各约三五十公分。下有榫卯,碑趺早已不在。碑文漫漶不清,细辨,题头“红山井……”正文有“红山水……有井者中……泉……甘且洌……王……公”落款有“嘉靖乙丑二月吉旦……”等字样。这确是明代的石碑,为井而立,保存至今,实在难得。

想起光绪《延庆州志》志书中的一段趣事:“西红山在城州南二十里,红门山西有墩台敌楼。相传明将军刘挺守此时,射地得泉。今山麓村中只一井,即刘公泉也。”“守此时”耐人寻味。将军是高官,指挥一片地域的军事防御任务,能深入到基层队伍就很难得了。这位刘将军无论长期还是短暂驻守,哪怕是到此巡视,切身体验了生活条件的艰苦,为解决士兵的饮水难,想到挖井。黄土地质,挖井不易。井水溢出,造福官兵。

故事言外之意显示,此地有军队驻扎,且有将军至此,级别很高。明代嘉靖年间,北方骑兵侵扰频繁,于是建起南山路边垣。从光绪《延庆州志》绘制的地图上可以看出,西红山绘出一座城堡。城堡北面绘有营房,有军队驻扎,预示着位置重要。此地居中,与驻扎昌镇、柳沟的总兵官较近,可以前后联系策应,守护着陵后、京城的安全。《日下旧闻考》云:“有警则宣镇总兵堵御外边,陵后总兵防守内地,又和陵前昌平总兵联络,于东西红山各口设防,天寿山宛如泰山圪立于中央。”

载入志书成口碑

一位50多岁的村民说,村里以前有城堡,上初中时还在。当时城墙很宽,很高,有6亩地大,面积不小,后来拆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修铁路,垫地基,用了村里的黄土,挖了城堡上的黄土。山下大秦线铁路旁还有一座城堡,也有6亩地大,上百米见方。城墙有一两米高不等。城堡旁边还有墩台。这事让人称奇。

走到坡上不远,看到一溜土垄,再向里走,似为城墙残存,一米或两三米高不等的黄土堆,下面有一层层的碎石,似为沙层,又似夯层,100多米长,高低参差,断断续续,似是一行省略号,间有感叹号。夯土中夹有碎石,墙体多用这种结构,更为牢固。这是边垣,在地图上看走势,从东北撇向西南。

有村民告知,村西南有一块碑。继续西南前行,这里也有村民居住。不远处果然见到有长城文保碑,上书:西红山城堡。碑后裸露的黄土,自然生态,不见夯层,不是墙体,应是基础,城堡墙体还在上面。爬到坡上,耕地平整,四周有几十公分高的土垄,约有四五十米宽,七八十米长。城堡面积看来并不很大。

村里老人记得,以前村子在这里。城堡叫西营城子,那块井碑也放在这里。不知在什么年代,村子搬了,井碑也搬过来了。铁路旁的那座城堡称东营城子。不远的距离建有两座城堡,证明了南山路边垣上城堡之多。西营城子也在山脚下,与志书记述对照,村子应在光绪年间之前搬迁过来,起码有百年以上的历史。

碑文写着红山井。红山为明代的关口要地,有营城驻兵。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筑起南山联墩。碑文落款“嘉靖乙丑”,这是四十四年(1565年)。碑为井立,时间应为同时,即使有先后也不会相距太远。碑文内容虽然断续,仍能体会出大意,与流传的故事吻合。缺水之地的士兵喝上了甘洌的井水,于军情紧要之时,凝聚人心,提高士气,意义非凡。吃水不忘挖井人,时人忆起刘将军,体恤官兵,大显神威,传为美谈,渐为神话,以井记人,名刘公泉,成为口碑,载入志书。口碑与石碑由此存下了实物档案。

东西红山曾担戍卫重任

东红山村原名东窑。村民为戍边士兵后人,因村子在西红山东北,1950年改名东红山村。这里是黄土地,可取材烧砖,以前村周围砖窑特别多。城堡与边墙不包砖,而这一带墩台密集,用砖量很大。旧村名可能与此有关。

东红山村不远,自延庆城区向南仅20里。刚到村口,果真看到了黄土夯墙,下有长城文保碑,上书:东红山城堡,北京市文物局2016年立。这是城堡西南角,城的东西两边不远处还有墩台。

仔细打量城堡夯墙,城角的残存约有3米多高。南墙向东就逐渐矮了,只有1米左右,而且断续。城堡西侧贴着公路,墙体全无。向北不远,看到城堡西北角,比西南角的墙要高,约有4米多。地里玉米长势正旺,叶子茂密,只能贴着墙外向东。墙体背阴,长出绿苔。墙里有棵榆树,把墙体挤裂,已被锯断。东北角墙上的榆树长得很高。东墙矮多了,只剩1米多高,也是断续。墙外低洼,如同大坑,种着成排果树。城堡只留这些残存。望着城堡内外一片庄稼,若非刻意寻找,不会想到这里有古城。走上一周,大致估计,城堡有100多米见方,应该是个小城堡。

向东进村。村落地势东高西低,上坡行走约300米,看到了墩台,孤零独立,10多米高,成为村里最高建筑。墩台前后住着人家。一家院门对着墩台,旁边连着另一户。这里地势比城堡高。东面是山,山上的雨水会从上面流下来。村里街道宽阔,房屋山墙上写着预防泥石流的字迹。村子没在城堡内,而是移至坡上。村边有座座相连的黄土小山,有的已被削去一半,露出细密的土质。黄土是夯筑城堡墩台的好材料。

村里有老房子,也有现代样式的新房,间或有两层楼房。村子距延庆城区不远,不少京城里的人也到这里租房居住,村里发生着巨大变化。村里过去管城堡叫营城子地,住着不少守城士兵。城堡与墩台有墙相连。黄土夯墙,延伸村外,向东直到柳沟。

东红山城堡可能因为规模太小,难以在志书中查到相关资料。南山路边垣上,连接了大量的营寨墩台等设施,建有几十座营寨。《山西宣大三镇图说》记,“故为营城二十五,为寨九,为楼百有六十,为台又二百六十六”。边墙上的小城堡也起着一定作用。光绪《延庆州志》中记:“红门山在州城东南二十里,高三里许。有大小红门口,为戍守处。”大小红门口正在明代皇陵后方,天寿山之北,因此得名,“为缓急守御之要地”。

东红山村处在南山路边垣上,有城堡墩台敌楼。站在村旁河边,以前的季节性河流,现已干涸。河西便是西红山村,两村隔河相望,古时共同担负着陵后山口要道的防卫任务。

主讲人介绍:

高文瑞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乡土艺术协会文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艺术档案学会文化艺术合作交流专委会副会长,电影编剧等。出版《密云城堡踏勘》《延庆城堡寻踪》《昌平关城探访》《京都志趣》等专著,及散文、随笔、报告文学集、传记文学等十余部。文学作品获冰心散文奖等几十次。上千幅摄影作品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并获奖参展。

□主讲人:高文瑞 文/图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