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北京劳动者之歌
3上一版  下一版4
 
以法之名 用爱守护“少年的你”
做群众身边的“勤务员”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2年11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法之名 用爱守护“少年的你”
——记朝阳法院综合审判庭(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庭)副庭长张妍
 

“从事少年审判工作,我最大的成就感不是办理了多少案件、获得了多少荣誉,而是少年罪犯能够真诚悔悟、重返社会,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能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依旧会保持好自己的平常心,为做好未成年审判工作贡献我的一份力量。”朝阳法院综合审判庭(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庭)副庭长张妍说。

自2001年开始从事少年审判,怀着对未成年人的关爱,张妍以真情付出,用爱心挽救,在默默守护中见证了一个个少年开始新的生活。

寓教于审 法庭中架起“亲情桥”

关心保护未成年人权益一直是张妍开展少年审判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她常说:“亲情是教育、感化、挽救失足少年的最好的桥梁。”

在审理一起盗窃案件时,张妍发现被告人成长在再婚家庭,父亲和继母对他都很关爱,姑姑和大伯也对他关心备至,但因为家庭特殊,他自小就十分敏感。在一次小错误后,父亲随口的一句话,让他怀疑父亲不再爱他了,从此与父亲有了隔阂,为了表明自己的“独立”而走上了犯罪之路。

在与孩子和父亲的接触中,张妍感觉父子俩的沟通方式出现了问题,心中有爱却表达不出来。张妍没有满足于公正审结案件,而是特意组织孩子的父亲、姑姑、大伯给孩子过了一个生日。看着精美的生日蛋糕,读着亲人们精心书写的生日贺卡,孩子的眼泪不自禁地夺眶而出。在引导下,父亲和孩子终于彼此吐露心声,消除了隔阂,个头儿差不多的父子俩深深相拥在一起。

这样的亲情会见在少年庭时不时就会上演,而一幕幕感人场景的背后,是张妍对社会调查的认真阅读,是对被告人犯罪动机的仔细分析,是和家属朋友苦口婆心的一次次谈话。

面对失足少年,张妍全面了解孩子们的背景情况,充分利用一切积极的因素适时开展亲情教育。根据工作实践,她总结出“一二三四”亲情教育工作模式:“一”即布置一个场所,精心设计“亲情室”;“二”即抓好两个环节,抓好庭审中和宣判后两个亲情教育环节;“三”即调动三类人员,充分调动合议庭组成人员、诉讼参加人及案外关系人的积极性;“四”即运用四种方法,“成绩展示法”“消除顾虑法”“亲情传递法”和“特殊节日法”。

据了解,“一二三四”工作模式成效显著,荣获“首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奖”。

立足审判

呼吁建立长效保护制度

2013年,朝阳法院受理了蔡某某虐待案。被害人是一名年仅6岁的小女孩,在与继母蔡某某生活的两年时间里,先后多次因伤入院治疗,在最后一次住院时,医护人员发现她身上有多处伤痕,怀疑其受到侵害并报警。作为案件的主审法官,张妍查明蔡某某因家庭矛盾,为发泄心中不满,多次对小女孩掐、打等,造成其多次受伤。最终蔡某某因犯虐待罪被处以刑罚。

案件虽然审结,但张妍揪着的心并没有放下。如果没有医护人员的报警,这个孩子可能会受到更多的伤害;如果没有相应制度规范,使得相关部门及时介入,可能会有更多孩子承受伤痛。

张妍真切地感受到了建立“强制报告”制度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案件宣判后,她和同事一起以《防止虐童“强制报告”制度亟待建立》为题在《中国妇女报》刊文并积极呼吁。随后,该案件入选了北京市首批参阅案例,为同类案件审理提供了参考。现如今,《反家庭暴力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一系列涉及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规定,已将该项制度的内容纳入其中。

着眼预防

携手构筑社会防线

刚开始审理案件时,张妍常常听到这样的辩解:“不知道这样就是犯罪。”张妍意识到,法律知识的匮乏使很多未成年人不能正确判断行为的性质,从而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于是,在审理案件的同时,张妍法官和同事们不遗余力进校园给同学们进行普法宣传教育,通过组织旁听庭审、举行法庭开放日活动,邀请孩子们到模拟法庭感受法治、了解法院。最多的时候,张妍同时担任三四个学校的法治副校长,每年进入学校十余次。

此外,她还与北京市教育学院朝阳分院开展法治共建工作,每年为朝阳区中小学教师举办公开庭审和法治课,让全区的中小学教师将法律知识和法治理念带回学校。二十年如一日,张妍坚持去学校讲法、去社区普法、去电台宣法、去相关部门寻求协作。“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越来越少,知法守法的未成年人越来越多,这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好回报。”

近期,为推动《家庭教育促进法》落地见效,朝阳法院王四营法庭与朝阳区妇联、朝阳区社区学院积极沟通,于2022年4月共同设立了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室,张妍全程参与工作室的成立运行,根据涉案未成年人及家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指导课程计划,采用网络课程和专家一对一指导相结合的形式,切实有效地开展指导工作。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室目前已发出两份《家庭教育指导令》、开展教育专家一对一指导若干次,得到涉案未成年人家长的认可和积极参与。

□本报记者 盛丽 通讯员 陈超/文 通讯员 曹璐/摄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