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山是北京地铁机电分公司第三项目部电梯维修二部主任。近年来,他带领维修部职工先后完成北京地铁13号线东段液压梯更新改造、东直门站无障碍设施改造更新加装直梯等工程。13年来,姜山不断努力学习和工作,在传承中创新,励志当好首都地铁的“护梯人”。
工作中,姜山不断钻研电梯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力求根据设备的不同情况进行创新改造,提升设备运行品质。2021年,北京地铁13号线的17台液压梯由于早晚高峰客流量大、电梯长时间不间断大功率运转,出现了油温持续升高导致电梯停运的情况,影响了乘客的出行。为了解决液压梯油温散热慢这个难题,姜山不断反复研究试验,最终牵头改进了液压梯油箱散热组合装置。新装置安装后,机房温度降低了25摄氏度左右,保障了整条线路液压梯运营时段的安全稳定运行。
同年,姜山又带领维修部职工承担了市级重点工程东直门无障碍设备改造加装电梯工程、12台电扶梯大修监管验收等多项工程任务。时间紧、任务重、专业程度高……姜山针对施工工作内容制定工程进度表、施工风险识别表、分专业功能验收测试表,把工程进度表精细化到每天。他还组织施工方每周召开例会,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安排下周施工主要内容,通过有序合理的安排部署,确保任务高质量完成。
除了承担大项目,在日常工作中,为了减少设备故障率,姜山把工作从被动维修变为主动维护,在维护过程中练就了一套“看、听、摸、问”工作法。“看”就是通过眼睛观察设备的故障现象,各元器件工作状态是否正常;“听”就是听设备在运行中是否平稳无异响;“摸”就是通过触摸设备表面是否存在温度过高,震动过大的现象;“问”就是询问电梯故障初起时的情况,了解越详细越有利于快速分析故障点。他在每一次的巡检中应用这套工作法,使地铁电梯的故障率大大降低。
要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在外人看来,姜山作为一名技术骨干、基层班组长,参加技能竞赛是一件风险比较大的事情,“毕竟如果取得优异成绩,自然合情合理,但如果考得不理想,就会‘颜面扫地’”。但姜山却对参加各级技能竞赛情有独钟。他说:“技能竞赛是检验岗位技艺的舞台,更是提高技能、增强心理抗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平台。我也担心自己考得不好,但正是因为这份担心,鞭策着我以赛代练,在更高一级的竞赛中查找自身的技术短板,提升技能水平和能力本领。”
每次理论考试前,姜山都会“开启”强化记忆模式,结合以往多次参加大赛的知识点,进一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在工作中,姜山意识到,相同的故障现象会存在多种故障原因,因此每次遇到故障现象,他都会额外查找、收集和汇总一些其他的故障原因。凭借他在日常操作工作的积累,使他在各级电梯维修技能比赛中的成绩名列前茅,特别是在北京市第十七届工业和信息化职业技能竞赛中,他取得了电梯维修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并荣获“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高级技术能手”称号。同时,他连续两年在“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上,分别获得电梯安装维修技术、电梯工程技术一等奖。
为了把自己的技术更好地传授给班组的每一位职工,在日常保养维修中,姜山常要求职工“小活干精,大活干顺”,这样才能缩短维修时间。在姜山的带领下,维修部17名职工在短时间内准确判断处理一般类故障的能力大大提高。同时,他参与编写和录制了“电梯安装维修中级工”的培训材料和教学视频,把国家标准要求、实际操作流程、故障处理思路,通过文字、照片和视频的多样形式,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更多人。
□本报记者 周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