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苑
3上一版
 
三婶子的幸福生活
红袄漫话
那个极简版童年,却是我最柔软的记忆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2年11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婶子的幸福生活

 

早饭后,去公园遛弯散心。一走进公园,我老远看到公园椅上坐着一个老太太,觉得似曾相识。走到近前,一眼认出,她就是我小时候的邻居,按乡亲辈分论,我应该叫她三婶子。

小时候,我经常去三婶子家里玩儿。三婶子有四个儿子。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的生活条件普遍匮乏,三婶子家三间土坯房,夏不避雨,冬不防寒,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农村人常说“半大小子,吃死老子”,那个时候的三婶子家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现在看到三婶子脸上的光泽,我就知道老人的生活如今过得挺滋润。我上前叫了一声“三婶子”,她愣怔了片刻就认出了我,满脸的核桃纹绽开了花,亲热地拉住我的手,把她的拐杖挪到另一侧,拉我坐在她身边。她说话的声音,还是我小时候印象中底气十足的高门大嗓。今年已经九十多岁的三婶子,耳不聋眼不花,只是腿脚不太好用。

之前,我回娘家零星地听说过三婶子的故事。三婶子的四个儿子中有两个当兵转业后都留在了外地,她的大儿子很早就在小城买了楼,她小儿子也在海南买了楼房,她去了海南。我问三婶子:“听说您一直在海南住,什么时候回来的?谁陪您来的公园?”

三婶子的双眼笑成了一条缝:“哈哈……我这几年就像屋梁上的小燕子,夏天来咱们北方过,天快冷了再去南方生活。”三婶子抬手指着不远处滑着滑板的一个少年说:“重孙子礼拜天不上学,他陪我出来的。”三婶子边说边笑,爽朗的笑声回荡在公园的上空。

据三婶子说,她家境的变化,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当时,三婶子的大儿子在村南路边开了一个“农资店”,专门经营化肥、农药、种子、农膜及简单的农机具等。经营不久,他就成了村里的“冒尖户”……

三婶子又说,无论她在哪里住,其实最想念的还是村里的乡邻们。小城这里的楼,留给她孙子一家住着,过几天,她就跟大儿子两口子回村里住了。她说村里有宽宅大院的两层小楼,以后哪里也不去了,要落叶归根……

提到我们共同的村庄,三婶子更是打开了话匣子:“现在的农村,一点都不比城里差!”三婶子如数家珍般的滔滔不绝,满脸的核桃纹更像一朵盛开的秋菊。

三婶子说着,我儿时生活过的村庄现在是这样一幅景象——街道跟城里一样,路面硬化,再也不像过去刮风尘土飞扬、下雨两脚泥浆;街道两边齐整整的绿植和观赏花木,夜晚路灯通亮;大队部门口建了小广场,晚上,有跳广场舞的、唱卡拉OK的、下棋聊天的、在广场的健身器材上锻炼的……农村做饭、取暖和洗澡,也跟城里一样用壁挂炉烧天然气,农村饮用水,也跟城里一样安装了净水机,旱厕改造成了冲水马桶……另外,村里生活困难的几户,还享受到了国家的低保政策。据说去年村里有一户因为遭遇车祸生活困难,政府还给批了特困补助,大家的生活都慢慢好起来了。

在聊到政府给农村六十岁以上居民发放养老金时,三婶子的样子,简直可以用眉飞色舞来形容了,连连说:“多好的日子呀!多好的社会呀!一定要好好地活着!这么好的社会,咱还有什么不知足呢!”当说到她自己的养老金时,更是喜不自禁——她右手掌弯成弧形挡在嘴边,神秘地靠近我的耳朵,压低了她的高嗓门:“我过九十岁了,政府发给我的养老金也涨了……”

“太奶,咱们该回家了!”我与三婶子正聊着,她的重孙子拎着滑板过来了。

三婶子便拿起拐杖,起身跟我说再见。

目送着一老一小的回家背影,回想着三婶子说的那句“这么好的生活,还有什么不知足呢”,我几天来的烦心事一扫而去。

回家的路上,我突然发现:天空很蓝,微风很柔,阳光很暖。

□刘广英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