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金秋时,凉风送爽色愈浓。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北京,金秋时节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且以登高、赏菊花、观红叶为主,而历代文人墨客多借景抒情,吟诗唱和,留下不少关于京华的咏秋佳作名篇。
登高远眺 尽览京华锦绣景色
金秋时节,天高云淡,正是登高观景最佳之时。古人认为秋天地气上升、阳气下降,登高可避开阴气,接纳阳气,含有辟邪祈福之意,而立于高处,天朗气清,叶红菊黄,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北京城三面环山,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自古有“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海,南俯中原”之说。秋高气爽时置身高地,远山近水,尽收眼底。
景山坐落于北京城中轴线上,海拔88米,站在山顶可俯视紫禁城景致。康熙皇帝曾连续六年在重阳之日率文武百官登临山顶,祈福纳祥,并御题《九日幸景山登高》诗:“秋色净楼台,登高紫禁隈。千门鸣雁度,万井霁烟开。翠拂銮舆上,云随豹尾来。佳辰欣宴赏,满泛菊花杯。”
旧时陶然亭附近多楼台、岗丘,金秋时常有人到此登高。清代女作家归真道人陈氏重阳时与友人到陶然亭登高唱和,即兴赋《点绛唇·九日游陶然亭》:“宿雨初收,南皋潇洒秋光透。重阳时候。满目蒹葭(jiān jiā)茂。白鸟闲飞,西岭晴岚秀。斜阳后。新诗吟就。顿觉云山瘦。”秋色之景致流于笔端,借景寓情,心旷神怡。而光绪年举人何桂珍则在《陶然亭》诗中勾勒出秋日之日的清新画卷:“臂卷西山翠,楼台水气中。苇赍(jī)千涧雨,槐约半林风。帘影窥金乌,箫声引玉骢(cōng)。置身图画里,又见夕阳红。”
西直门外真觉寺,又称正觉寺,俗称五塔寺,“累石台五丈,藏级于壁,左右蜗旋而上,顶平为台,列塔五,各二丈”,置身于此颇有居高临下之感,为京西登塔远眺之佳处。明正德年进士何栋重阳时慕名到此登高,遂赋《登真觉寺浮图》诗:“凌空垂宝塔,披雾出铜盘。影照青莲色,光寒白露团。霞标窥日近,风动泄云寒。静坐观空界,天花绕石坛。”好一幅秋日禅意浓浓之景象。安陆(今属湖北孝感)人何宇度也曾在此登塔远眺,并赋诗曰:“五塔森森立,秋原望不迷。彤云双阙迥,绿树万行齐。堤远传蜩(tiáo)急,天空去雁低。长安此净域,山水满城西。”
土城是元代城墙遗址,至明清仅剩岗丘,因周边多是农田,故显地势凸高,成为秋日登高之处。明代礼部侍郎程敏政重阳日谒皇陵时途经土城,登高远眺,饱览郊野金秋景色,怀古抒情:“日下(北京)土城根,夷犹古寺门。水声墙外急,人影树中繁。燕蓟诸关拥,金元一望存。”
天宁寺位于广安门外,地势较高,亦是京城登高的好地方。晚清重臣张之洞到此登高时,心情酣畅,不禁吟到:“贪看野色时停骑,坐尽斜阳尚倚楼。霜菊吐香侵岁晚,西山满眼隔前游。廊僧亦有苍茫感,何况当筵尽胜流。”近观霜菊,远望西山,满眼秋色,令他好不惬意。
赏菊咏菊
品味京城秋香雅韵
菊花在北京有着上千年的栽培历史,因多在农历九月盛开,故有“九花”之称。北京人金秋赏菊始于辽代,兴于金元,盛于明清。菊花怒放,清芳幽香,前人赏菊品菊,吟诗作赋,极富雅趣。
辽道宗耶律洪基偏爱菊花,金秋之日邀文臣于宫内观赏菊花,赐菊花酒。宰相李俨即兴作《菊花赋》呈上。道宗赐答《题李俨黄菊赋》:“昨日得卿黄菊赋,碎剪金英填作句。袖中犹觉有余香,冷落西风吹不去。”其中的“金英”指黄菊。诗中既赞《黄菊赋》,又赞菊花,意象空灵而巧妙,莹彻玲珑。
宋乾道六年,即金大定十年(1170年),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范成大作为泛使(宋代派往他国临时办理事务的一般使节)出使金国,于九月初九日,到达中都燕山城外馆(今北京西南部)。正值重阳,金国官员请他到西山观赏菊花。饱览西山秋日胜景后,即兴写下:“九日朝天种落驩(huān),也将佳节劝杯盘。苦寒不似东篱下,雪满西山把菊看。”古代燕京较为寒冷,雪下得较早,菊花未谢时已见初雪,故可“雪满西山把菊看”。
戒台寺的秋菊久负盛名。明朝首辅严嵩曾多次到该寺赏菊,并写下“黄菊宁簪(zān)帽,青莲独上台”“菊觞(shāng)违雅集,相忆在高峰”等诗句。
香山寺(今香山公园内)为京西著名寺院,历史上以菊盛,明清以来更是秋日登高赏菊之佳处。乾隆皇帝多于重阳节驻跸于此,并赋《九月九日作》:“佩萸(yú)把菊为清游,佳辰胜赏聊尔酬。月日难逢九复九,啸歌最喜秋之秋。”乾隆十一年(1746年),他还陪同母后到香山登高,赋诗曰:“名山初试菊花筵,九日登高古所传。扶辇不知霜巘(yǎn)迥,捧觞刚似夜珠圆。丹青胜处禽衔翠,紫碧堆中鹿叫烟。”西山秀色,尽揽于诗,颇富意境。
清代女词人顾太清于重阳日到丰台草桥赏菊,当眼前呈现万花竟放景象时,即兴赋《南柯子·九日城南看菊》:“问菊城南路,秋光又一年。草桥风景尚依然。正是黄花时节、碧云天。荒草迷幽径,残芦被野田。丝丝衰柳挂寒烟,遥指半规斜日、隐山巅。”景致描写细腻,词韵明快,朗朗上口,好一幅幽雅的秋日景致。
天宁寺历史上广植菊花,且品种繁多,花色艳丽,为京师之冠。晚清诗人李静山在此赏菊后赋诗曰:“天宁寺里好楼台,每到深秋菊又开,赢得倾城车马动,看花犹带玉人来。”
观红览绚
领略西山丹枫胜境
北京秋色之美,皆在层林尽染时。每至霜秋时节,黄栌、枫树、槭树、火炬树、柿子树等多种树叶由绿逐渐变成金黄、嫣红、浅绛。民国时期出版的《北京花事特刊》赞之:“满山红叶如烧,返映于夕照间,光彩四射,如幻春红;及视足下,又如立锦霞中。”金元以来,到西山赏红渐已成俗,尤以明清为盛,许多文人墨客慕名前往。
明宣宗朱瞻基甚好游历,也好诗文,曾在金秋时节幸驾西山,并即兴赋《红叶》诗:“红叶舞丹霜后落,青山如画马前看。朔雁南飞秋满天,千林红叶色相鲜。萧条已是清霜后,烂漫偏宜落照前。”他将西山深秋时节满山红叶的绚丽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好不令人向往。
清初诗人宋琬格外喜欢西山的秋色,每至秋日必到西山小住几日,以为赏景,曾赋诗曰:“黛色西山好,年年马上看。茱萸逢九日,襆(fú)被宿层峦。柱杖松杉暝,吹笙殿阁寒。五陵回首处,霜叶万枫丹。”
康熙年间进士戴亨久居京师,多次秋游西山,曾写下《香山看红叶》:“山寒经宿雨,树树杂丹黄。名士耽幽胜,新诗寄草堂。偶依流水坐,翻叹俗尘忙。嘉会还期再,秋风引兴长。”
绚秋林是香山“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深秋季节丹黄朱翠,颜色各异,朝阳初照及夕阳返映之下,景色分外绮丽,乾隆皇帝多次在此观赏红叶,并在《绚秋林》诗序中写到:“深秋霜老,丹黄朱翠,幻色炫彩,朝旭初射,夕阳返照,绮缬不足拟其丽,巧匠设色不能穷其工。”其诗为:“嶂叶经霜染,迎辉紫翠纷。绚秋堪入画,开锦恰过云。”生动地描写了香山深秋时节一派绮丽的景色。
晚清大臣、著名学者陈宝琛深秋时节到西山八大处观赏后,遂赋《十月二日狮子窝观红叶》:“霜叶如花易失时,凋疏犹胜但空枝。归鞍拣作斋头供,后夜风狂自下帷。”狮子窝为西山八大处一景,居高临下,为赏秋胜地。
民国著名旅行家田树藩也曾到此秋游,遂在《狮子窝》诗中赞曰:“满山红叶胜春花,惹得游人意兴赊。翠柏黄林相掩映,无边好景夕阳斜。”他还多次秋游香山,赋诗赞曰:“数点青峰来眼底,满山红叶入衣襟。策驴游罢多余兴,一路清风细细吟。”诗韵轻松、明快,表达了诗人京城赏秋的愉悦心情。
民国文史学家许同莘于重阳之日登临西山,感叹满山红叶之艳丽,即兴吟道:“清时岁岁翠华临,春水秋山取次吟。枫叶红余犹帝醉,松枝秃尽已霜深。”笔墨清新而自然。
主讲人介绍:
户力平 北京史地民俗学会会员。多年业余从事北京文史研究,特别是北京地名、风物、民俗及古村落研究,并在《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劳动午报》等报刊发稿千余篇。已出版《光阴里的老北京》《北京地铁站名掌故》《京西海淀说故》《香山传说》等。
□主讲人:户力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