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旅游
3上一版  下一版4
 
云南石林:奇石雕塑的森林
巨石“老古庙” 细说漫漫历史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22年11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巨石“老古庙” 细说漫漫历史

 

在崇山峻岭的岫岩满族自治县,有一座辽宁省内现存唯一古代大型巨石结构的庙宇,庙宇石柱、石墙、石柁、石瓦,石料全都用榫卯插接,没有用丝毫粘合剂。其经风历雨,山洪地震,至今挺立两百余年而毫发无损,令人赞叹。它就是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效圣寺,由于历史久远,人们习惯地称它“老古庙”。

秋色迷人,沿着逶迤的山路盘桓而行,藏于岫岩杨家堡镇卧龙山中的效圣寺,在苍松翠柏的映衬下越发古老神秘,山路弯弯,九曲盘旋,走走停停间,一座石拱桥便出现在脚下,这便是圣水桥了。桥下,一泓山泉清澈见底,几瓣荷叶点缀其间。扶着光滑的花岗岩石栏,登上15层整洁的条石台阶,一座颇具气势的石制山门出现在眼前,跨进山门,效圣寺正殿赫然入目,这是一个坚固敦实的灰色建筑。除门窗外,墙体、廊柱、梁架、屋顶、殿脊、吻兽等均为青白色花岗岩石料。效圣寺的正殿为三间石屋。室内石柱四根,高2.6米,粗1.1米,重约一吨;石柱上架两根石柁,石柁均长4.3米,每根重约2.85吨;两根二柁均长1.8米,粗0.8米,重约一吨;石庙东西山墙由61块条石砌成,庙后墙由65块条石砌成,庙前墙由30块条石砌成;屋顶前后坡分别由18块大石板组成,每块重约一吨。石板被精雕细刻成瓦型,瓦棱匀称分明,顶扣石脊瓦8块,每块重约二百斤,瓦瓦相合,严丝密缝,宛如整体,整个建筑共计采用石料不多不少,正好是360块。

效圣寺殿内共有石像五尊,分别为南海观音、释迦牟尼、地藏王、如来佛、二郎神。五尊石像造型古朴,色彩凝重,个性鲜明。

庙北侧有石钟楼一座,由四根石柱支撑而起,其建筑材料与正殿相同。钟楼内悬挂着一口古钟,钟声浑厚,山鸣谷应。

据考,效圣寺系初唐所建,竖有“尉迟恭监修”的石碑一座,碑高五尺,石质比较粗糙。风雨剥蚀,碑文模糊,不可辨认。但碑文的结尾处“贞观年尉迟恭监修”的刻字,尚明显可见。1938年的《岫岩县志》记载:“老古庙在四区卧龙山……唐敬德建。嘉庆时,柏世彩重修。”《奉天乡土志》记载:嘉庆二十年,有柏姓者鉴于效圣寺,草堂三楹,易被野火延烧,遂募捐重建今天这个石质庙宇。

站在庙前,造型奇特的效圣寺(老古庙)的确气势不凡,在古代,数吨重的石料是怎样搬运到山上的,又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对于这些,庙中的老僧人讲了一个传说。

据说,当年效圣寺上梁之时,因大石柁过重而工程受阻,众工匠正在犯难之际,见一白发老翁从此路过,工匠们上前请教,老翁留下一句:“我年岁大了,土埋到脖颈喽……”转向离去,工匠们重复着老翁的话,有人顿悟,立即采用培土加高,就地抬升的办法,顺利地架起了大石柁,覆盖好殿顶,然后将土撤出,最后如期完工。

民间传说赋予了效圣寺神奇色彩。在岫岩满族自治县,有多处类似效圣寺的巨石建筑,每当有人提出建设难度方面的疑问时,总会有白胡子老人出现,并给予类似提示的说法,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古代劳动人民因势利导,巧夺天工的智慧,与今天提倡的滚石上山精神不谋而合。

效圣寺还有一个奇异的功能,石梁可以预测天气。清咸丰七年(1857)所修《岫岩志略》中载,石庙的东脊檀能预报天气雨晴,该檀雨前异兆为“小雨微润,大雨重润,不雨不润”。意思是观看石梁,如重润则有大雨,微润则有小雨,不润则天气晴好。这一点,久居寺内的僧人可以证实。前几年岫岩曾经历过一次重大暴雨的袭击,暴雨前的一天,效圣寺的石梁出现重润滴水现象,庙里的僧人及时将这一情况向乡里县里报告,正好与气象部门的科学预报吻合,及时发出暴雨预警,各部门紧急行动起来,加固堤防,转移险户,避免了灾难,减少了损失。

如今,作为历史文化遗迹的效圣寺,以其独特的构造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人。人们从中不但可以了解到古代的优秀建筑的巧夺天工,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也见证了古人的工匠精神和勤劳智慧。

□刘忠民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