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北京劳动者之歌
3上一版  下一版4
 
扎根乡村教育的一片纯净“雪花”
长城脚下展“火焰蓝”风采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2年10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扎根乡村教育的一片纯净“雪花”
——记2022年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昌平区长陵学校教师应雪花
 

大学毕业时,她毅然放弃城里名校的入职机会,回到生她养她的家乡,在山村学校里安心扎根,一干就是19年;人生渐入佳境,她突然暂别游刃有余的工作环境,独自前往陌生的高原支教……2022年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昌平区长陵学校教师应雪花在工作中做过两次重大选择,看起来是那么与众不同,其实不过像是她的名字一样纯净、美好。

放弃城里教职

义无反顾回乡村教书

2003年,应雪花从首都师范大学毕业,拿过一等奖学金的她完全可以在城里名校谋求一份教职,她却有些“傻气”地选择回老家。作为土生土长的昌平长陵人,她对家乡的一草一木满怀深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这里的教育面貌,为孩子们播撒下希望的种子。

最初的6年,她在长陵中心泰陵小学度过,负责教英语兼大队辅导员。当时,农村孩子的学习条件差,但应雪花没有被艰苦的环境吓跑,而是兴致勃勃地开始了环境改造:没有班牌,她就和学生一起用木板、水彩自制英文标识牌;山村闭塞,缺少英语学习氛围,师生们就手绘英语板报、英语小手书,中午用校园喇叭讲英语故事,连村民都被吸引得围在校园外听。

春秋两季,应雪花经常带着学生去学校后山采摘,告诉他们怎么用英语读写花鸟果虫。湛蓝的天空下,年轻的女老师带着一群孩子在山里呼吸着山风花香,念诵着一个个单词,讲述大山外面的精彩世界,把孩子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变成第二课堂,这样单纯的教书生涯让她非常享受。

有一次山里下大雪,公交车停运,应雪花只能从家里走近三个小时去上班,清晨不到5点就要出发。7点多到达学校门口,她惊讶地看到全校学生差不多都来了,他们聚在门口等着老师,一双双明亮的眼睛里显露出对学习的渴望和对老师的期盼,那一刻,她感动得热泪盈眶,更坚定了留下来教好学生的初心。

应雪花用自己的种种努力推动着学校英语教研工作有所突破,连续三年所带毕业班的英语成绩进入全区前十名,所带英语教研组连续四年被评为昌平区小学英语优秀教研组。她的学生中有多人考上师范院校,如今也成为英语老师,继承了她的衣钵。

2009年,经过撤并整合,新的长陵学校成立,工作条件日益改善,校园环境变好,应雪花的干劲更足了,带领一届又一届学生感受英语的魅力,向着更高的梦想进发。

西藏支教圆梦

当地学生不再说“哑巴英语”

2019年,工作和生活都已得心应手的应雪花又一次做出重大选择——去西藏支教,这让周围人倍感讶异。“我上大学时看过很多关于西藏的资料,非常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当时就萌生了援藏的梦想,一直没有机会实现。”2019年6月,校园贴出援藏公告,同在长陵学校工作的丈夫了解妻子心底埋藏多年的夙愿,马上告诉了她这个消息。两个人经过一番促膝长谈,她勇敢地迈出圆梦的脚步,丈夫则表态会照顾好家里老幼,做她的坚强后盾。

2019年8月,应雪花跟随北京第一批组团式教育援藏团队来到西藏,在拉萨市实验小学支教。她对高原反应适应起来游刃有余,却不得不根据学校的需求,硬着头皮承担了一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专业不对口,给她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她只能加班加点地自学,每天备课、批改作业直到深夜,身体一度支撑不住这么大的工作强度而病倒。

住院期间,藏族学生和家长不断地通过微信发来问候,他们不会说多么花哨的话,但淳朴的祝福却让独在异乡打拼的应雪花倍感温暖。有些家长和孩子还采用他们最虔诚的方式,用转经筒为应老师祈福。治疗一个月后,她不再遵医嘱在家休养,出院第二天就回到工作岗位上。

到了第二学期,应雪花重返英语教学岗位,很快就发现当地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他们的课堂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学生习惯机械地背诵跟读,听说水平普遍不好,时间久了就失去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这样的状况可难不倒应雪花。有着教导山村学生学习英语的丰富经验,她把在长陵学校的工作心得灵活运用到这里,进行了多方面的课堂整改:根据藏族学生能歌善舞的特点独创“歌舞英语”,鼓励孩子自创“拼读拍手操”,引导他们自主拼读记忆单词,同时引入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藏戏,几乎每节课都安排戏剧表演,她的英语课因此被称为“高原中的有氧课堂”。面对这样轻松有趣的教学场景,学生不再害怕张嘴,学习劲头被完全调动起来,每次上课都很开心,每个孩子都在一点点进步。

有一次下课,一个叫丹增桑布的小男孩跑到应雪花的身边,手舞足蹈地告诉她,“‘北京snow’,我刚才上课就像在林芝呼吸氧气一样舒服,我还没上够就下课了,我感觉只有一秒钟就过去了。”孩子边说边做动作,夸张的表情和话语逗得应雪花哈哈大笑,笑过之后,也给了她更多信心。

除了上好每周22节课外,应雪花还倾力完成各项展示课和讲座任务,作为第一位援藏的英语教师,她深知肩负的使命是把“输血”升格为“造血”,将北京的教育教学理念留在拉萨。2020年5月,她去拉萨市重点扶贫县尼木县帕古乡完全小学送课,课后与当地同行分享了备课思路和资源,看到他们的专注与投入,她所有的不适似乎都远去了,感受到浓浓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圆满完成援藏任务的日子到了。在应雪花给西藏学生上的“最后一课”上,平时非常闹腾、宛如小牛犊一般的64个孩子特别安静,她走进教室时鸦雀无声,孩子们都知道“北京snow”老师要走了,坐得格外笔直。她喊“上课”,他们马上起立,用藏族最尊崇的动作跟她打招呼,一个男孩这时流了眼泪,一直告诫自己要控制情绪的她这下没忍住,全场哭成一团。她哽咽着拿出手机,请学生们绽放出最美的笑脸,共同拍下很多照片,至今她还保存着,夜深人静时会一张张翻看,每每翻看,她心中都泛起满心暖意和鼻子微酸的感动。

从业近20年来,无论是扎根乡村学校还是主动援藏,应雪花都没有将其看成是单纯的工作,而是投入了极深的感情,希望能给当地教育带去一些变化。她用热情影响学生,用生命丰盈生命,用快乐浇灌快乐,所以才会有那么灵动的课堂,学生真正在课堂中学有所得,并且一代代传承下去,就像每年冬天如约而至的雪花一般,滋润大地,净化校园。

□本报记者 任洁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