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无负今日 家国更强
蔬食生活多趣味
有爱便无“碍”
■征稿启事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年10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蔬食生活多趣味
——读《蔬食记忆》
 

翻开金实秋汇编的《蔬食记忆》,几十个作者,从民国到共和国、从老派作家到网络作家、从大名人到小百姓,集纳了写蔬菜的四十八篇美文,通过钩稽爬梳、旁征博引,讲述中国饮食所承载的独特文化内涵和丰富情感。四十八篇文章,汇成了一座琳琅满目的菜市场,写法上各有侧重,又各见千秋。有对历史文献的详实考证,有对风物掌故的探寻和融进个我的感悟,也有对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菜蔬的精细描画;当然更多的还是谈怎样烹饪、如何品味和由此带来的舌尖上的快慰。

梁实秋的《萝卜汤的启示》,写他抗战时在重庆,几个熟人到一位朋友杨太太家餐叙喝排骨萝卜汤的情景,对这道汤他有很传神的描述:“排骨酥烂而未成渣,萝卜煮透而未变泥,汤呢?热、浓、香、稠,大家都吃得直巴达嘴”。味美的原因在于“多放排骨,少加萝卜,少加水”。文章的结尾,将萝卜汤联想到了做文章上,认为“要做到言中有物,不令人觉得淡而无味,少说废话,这便是秘诀,和汤里少加萝卜少加水是一个道理”。品读之下自是另一番意味。

黄州,因苏东坡在此写过《念奴娇·赤壁怀古》而闻名,故称文赤壁。古清生的《黄豆在黄州》读来饶有趣味:有一种食品可能贯穿黄州人的一生,那就是炒黄豆。不论社会地位高下……还是在京城身居显位,抑或漂洋过海,生活在现代文明国度,一把炒黄豆仍是他们的最爱。“旧时,那黄州的教授,课间授课,间或从裤兜掏出一粒黄豆扔入口中,速度极快,动作也十分洒脱,嚼着黄豆,课就讲得行云流水,海阔天空,学子们不知先生吃的何物,乃炒黄豆也。”

季羡林先生的《神奇的丝瓜》,写他种植丝瓜和感受丝瓜生长的过程:“最初长出的那一个小瓜竟把瓜秧坠下来了一点,直挺挺地悬垂在空中,随风摇摆。我真是替它担心,生怕它经不住这一份重量,会整个地从楼上坠了下来落到地上……”“这两个瓜加起来恐怕有五六斤重,那一根细秧怎么能承担得住呢?”一次次充满感情的细致观察,写得尤为生动和富有情趣,文字里弥漫着一种孩子才有的童心。在他的心中,丝瓜好像是位智者,能从容不迫应对各种生存环境。

看得出编选者在挑选文章时下了不少功夫,对文章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均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每读一篇,你都觉着颇有所得;尽管有些写的是同一种蔬食,但却各有各的腔调,各是各的味道,绝无腻味厌倦之感。

突然就想到了海子那几句著名的诗:“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每个人的生活里都离不开蔬菜,那么不妨一道来读读这本《蔬食记忆》,看看这些作家们是怎样同蔬菜亲近的。这本书的责编在编后记里说得真切:“通过一批文人的文字来感受中国文化的食物之情,同时增进我们某个方面的生活知识,乃至增添我们某种生活情趣,甚至得到某些言外的意味、象外的意境,也不算奢望吧?”

□甘武进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