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一到,天气更加凉爽,秋意更加浓厚。在古书《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就有记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而进入“寒露”时节, 尤其是在“一场秋雨一场寒”之中,气温会一天比一天的冷。寒露过后如何养生也有不少讲究。
早卧早起多穿衣
秋季寒凉之时,人们的起居时间也应作相应的调整。天气变冷,很多人常常懒在被窝不愿起床,睡眠时间在无形中就增多了。人在睡眠时,血流速度减慢,易于形成血栓。这也是每遇天气变冷,患脑血栓的病人就会增加的缘故。为避免血栓的形成,最好顺应时节,早睡早起,分时调养,确保健康。
俗语说:“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寒露是深秋的节令,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出现“寒”字的节气。寒露过后,昼夜温差变化增大,人们要注意添加衣服,做好御寒准备,预防感冒。换季穿衣服别换得太快,最好厚薄搭配,以保暖为主,“不穿单衣”也是寒露养生的重要一点。寒露时节,在起居上,更要合理安排。
滋阴润肺巧调养
寒露时节,天气变冷,正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之时。根据四季养生中强调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寒露时节必须注意保养体内的阴气。
秋与肺相应。金秋之时,燥气当令,燥邪之气易侵犯人体而耗伤肺阴,如果调养不当,人体会出现咽干、鼻燥、皮肤干燥等一系列的秋燥症状。所以暮秋时节的饮食调养应以滋阴润肺为宜。
具体地说,饮食养生应在平衡饮食五味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情况,适当多食甘、淡滋润的食品,既补脾胃,又养肺润肠,防治咽干口燥等症。适量进食的水果有梨、柿、香蕉等;蔬菜有胡萝卜、冬瓜、藕、银耳及豆类、菌类、海带、紫菜等。粳米、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作用,所以早餐应吃温食,最好喝热粥,像甘蔗粥、玉米粥、沙参粥、生地粥、黄精粥等。中老年人和慢性疾病患者应多吃些红枣、莲子、山药、鸭、鱼、肉等食品。
适时泡脚好处多
“寒头暖足”是古代医家泻实补虚的治疗准则,也是一条养生保健的重要原则。“寒头”,一般情况下人的头部相对地保持寒凉为好,这样才能头脑清醒,有益健康。人的足部距离心脏最远,最易受到寒邪侵袭,因而有“寒从脚起”之说。过了寒露,天气由凉转寒,入夜后更是寒气袭人。
常言道:“寒露脚不露。这就是说人们应注意天气变化,特别要注重保暖,尤其不要赤脚,以防‘寒从足生’。”两脚离心脏远,血液供应较少,属神经末梢,又因为脚部的脂肪层较薄,特别容易受到寒冷的刺激。阳虚体质的爱美女士,腿脚的保暖尤其要注意,应减少裙装的穿着和光脚穿鞋。《黄帝内经》曾指出:“百病始于脚,人老脚先衰,养生先养脚,护足不畏寒。”气候变凉以后应坚持每天晚上热水泡脚,可解秋乏、祛寒湿、温肾阳。除了热水泡脚外,还可采用搓脚、擦脚、叩击、足底穴位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减少下肢酸痛的发生,缓解或消除一天的疲劳。
适度的增加户外活动
要适度的增加户外活动,适当的运动可以调动人体的阳气,促进气血运行,同时通过运动可以使内啡肽分泌增加,从而增加自己的愉悦感。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根据自己身体的耐受程度选择快走、跑步、爬山等活动。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秋季适度加强体育锻炼好处多多,但一定要量力而为,并且要做好必要的防护。
另外,由于天气渐冷,日照减少,秋风萧瑟急劲,往往使人情绪不大稳定,心情躁动,容易产生悲愁忧伤之感。悲忧最易伤肺,故宋代养生学家陈直说:“秋时凄风惨雨,老人多动伤感,若颜色不乐,便须多方诱说,使役其神,则忘其秋思。”如若过度兴奋激动,使阳气浮动,很可能引发疾病。因此,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因势利导,宣泄积郁之情,培养乐观豁达之心。可以平素的兴趣爱好为基础,尽情玩乐宁志、陶冶情操、稳定情绪、提高机体的防燥能力和免疫能力。(陆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