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北京劳动者之歌
3上一版  下一版4
 
用智慧和汗水浇筑“匠心工程”
巧借资源破解美育师资短缺难题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22年10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巧借资源破解美育师资短缺难题
——记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美育中心执行主任杨梦婉
 

美育成为大学必修课程,但师资数量不足,艺术专业教师即使连轴转也无法满足全校数千名学生的学习需求。面对高校普遍存在的美育师资短缺难题,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美育中心执行主任杨梦婉巧借资源,攻克了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每个高校学生须修满2个公共艺术课程学分方能毕业,但目前高校美育师资普遍未跟上要求。2018年,对北京13所重点高校的一项调查显示,46.15%的高校未设置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以北交大为例,全校20多位艺术专业老师即使全部上阵教美育公共课,也只能覆盖1/3学生。

作为北师大艺术学博士,又担任北交大建艺学院艺术系副主任一职,杨梦婉有着丰富的艺术教育经验,她希望在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美育课程的同时,又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为此投入了大量精力,利用工余时间见缝插针地精心筹划这个项目。

在学校本科生院的经费支持与学院领导的大力倡导下,杨梦婉联系到校团委艺术教育中心,商议如何将美术、设计、音乐、舞蹈、戏剧、书法等多学科师资优势发挥出来。双方联动建起以“课程套餐”形式进行选课的师资队伍,专门进行美育教学、研究和实践工作的美育中心应运而生。

在课程建设方面,杨梦婉认为在课堂上用PPT演示名作,不如让学生去艺术场馆赏析更加直入人心,于是她牵头联络,和同事们集思广益。经过近一年的准备,美育中心于2022年秋季学期面向全校推出一门自主研发的新课程——《大学美育实践》,通过沉浸式的艺术体验,把学习自主权更多地赋予学生,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地感知艺术魅力,提高人文素养,实现美育教学目标。

这门新课程分设素养类和实践类两个模块,采用欣赏体验和动手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手段,相关教师各自承接总课下面的子课程。在素养类模块里,学生每次去校史馆、今日美术馆等校内外合作艺术场馆参观,或是参加由名家主讲的美育大讲堂都要打卡,8周32课时须完成5次以上打卡。实践类模块设立美术风景写生、书法碑帖临摩、排练《长征组歌》等3个子项目,学生自选一项,每周交一幅作业。

“学生自己去看展览、听讲座,教师不跟着,如何才能确保学习效果呢?我们实行了数字化管理方式。”美育中心主任王征带着团队打造了课程专属小程序,学生登录小程序选课、打卡、提交作业,教师用电脑端查看学生信息、批改作业、追踪上课进度,学生完成全部学习要求可获得2个美育学分。

《大学美育实践》一经推出就在校园内引起轰动,1000余个选课名额被一抢而光,加上学校已有的近70门美育课程,可覆盖全校每学年4000名学生选课需求的美育课程体系初步建成。

新课开始刚一个多月,已有不同专业的学生完成了5次打卡,并陆续提交观后感和作业。“美术不是遥不可及的,它就在生活中,在你我身边。”“经过课程安排的这一系列参观,我坚信我对艺术会产生不一样的感觉。”“聆听美育大讲堂让我受益匪浅,终身难忘。”……身为课程负责人的杨梦婉看到学生们的有感而发特别欣慰。

“以美立志、以美育人、以美报国,我希望这门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他们把真、善、美运用到工作学习中,为国家多做实事。”受到鼓舞的杨梦婉目前继续完善这门课程,计划今后持续不断地开展下去,引导更多学子走进美的殿堂。

□本报记者 任洁 文/摄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