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图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家里突然多了六个娃 疫情下温暖的“十四口”之家
不盲目追热度 这才是理性消费 应有的姿态
山东大姐把煎饼卷成花 做好一件事,唯有热爱!
54岁妈妈考入女儿母校 只为圆一个大学梦
一小学500多学生“零近视” 每天3小时运动10小时睡眠
9岁“火箭男孩” 为你点赞!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年9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盲目追热度 这才是理性消费 应有的姿态

 

君不见,这些年来层出不穷的各类人造热度新闻让受众目不暇接,热度人物、热度话题、热度商品、热度网红打卡地、热度影视剧比比皆是。众多的人为了追赶热度,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乃至不菲的财力。不过,这些人造热度很多都是昙花一现,过眼云烟。在经历了几度狂热之后,如今的年轻人已经清醒下来,深深感到,与其盲目追逐热度,还不如沉下心来,干点自己想干的事儿。

因此,近来一个新词“热度排斥症”风靡网络。很多人以自己是这个排斥症的患者而自豪。据媒体报道,如今,越来越多的网友“患上”“热度排斥症”,与热度保持距离,甚至逆向而行。比如,一个综艺上热搜,你不再好奇,而是有抵触情绪;如果你看到了众多博主推荐的“种草”好物,心里不起波澜,而是怀疑背后有营销手段;如果你看到一部满屏高分的影视剧,却不想立刻跟风追剧。

这些与热度保持一定距离的年轻人,在信息消费时,对大众趋势和信息热点反映“慢半拍”,甚至无动于衷。他们对海量网络信息和热搜推荐,有自己的接受逻辑和取舍机制。等热潮退去,口碑沉淀后,他们再决定是否“追”,是否为之买单。

有专家指出,热度排斥,其实是年轻人的一种应急反应。本来,社会上的各种热度,都应是自然而然的结果,而不是人为的强力干预和精心谋划的“成果”,是一种呼之欲出的时尚,是相应的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而一些人造热度,却雇佣大批不法水军,炮制一个又一个所谓的话题,在各大网络平台,精心地炮制所谓的新闻,然后迷惑不明真相的消费者去消费、去跟风、去打赏。比如,一些网络平台,为了经济利益,只要交足了银两,就可跻身网红打卡地与热搜之列。如此一来,被人们寄予厚望的网红打卡地,很多是名不副实,而是粗制滥造之地。对此,我深有感触。这几年,为了深度体验某个城市的历史文化,我有计划走访了一些“网红打卡地”,发现有的文创园、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美术馆等,很多是顶着热搜名头的一般文化场所,去了以后让人失望,并不是众望所归的文化场所,亟需提质升级。

还有一些网红门店、网红商品,被探店博主吹得天花乱坠,结果名不副实。销售量、点赞数“人为注水”,让消费者有种“花了钱反被戏弄”的感觉。当然,最为让人恼怒的是,某些进入网络搜索的热搜,并不是所在行业真正的第一,而是花费高价买来的热搜排行。这样的热度不但混淆了视听,还让消费者在精神上、经济上,遭受巨大的损失。

本来,热度应是时代的风向标。如今,面对大数据强行塞给你的所谓排行数据,你不得不怀疑是自己的审美判断出了问题。这当中最典型的要属某些据称收视率名列前茅的劣质影视剧。本来让人不忍卒看的影视剧,却被数据和排行榜、收视率,说成了不可多得的佳作。

也难怪在经历了这么多的热度之后,人们突然发现,某些热度徒有其名,是伪热度,与其每天在热度中沉迷,还不如撇开热度,专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见,拒绝这些人造的所谓热度,是在给伪热度强力降温,为能体现时代风貌的真热度让行,是理性思维的回归,是保持独立思考,提升公众审美情趣和思想深度的一股清流。还有,有关部门也应该行动起来,严厉打击网络水军的“造热度”不法行为。

□赵强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