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北京劳动者之歌
3上一版  下一版4
 
怀赤子之心为家乡百姓耕耘“后花园”
积极践行超大型社区治理新思路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2年9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怀赤子之心为家乡百姓耕耘“后花园”
——记通州区张家湾镇集体林场场长张红丰
 

“一定要把林子养护好,让这片林子成为老百姓的‘后花园’。”怀着建设美丽中国的梦想和为家乡建好绿色屏障的信念,张红丰2020年来到通州区张家湾镇集体林场担任场长。从一开始的“一穷二白”,到如今郁郁葱葱、增彩延绿的生态图景,他扎根家乡万亩林场,利用信息化技术带领林场职工耕耘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绿色明珠”。

白手起家为家乡添绿

2020年初,按照“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全力打造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宜居乡镇”要求,通州区张家湾镇组建了新型集体林场,建好绿色生态屏障。面对新的发展要求,谁也没干过,谁也不知该怎么干。这时,张红丰挺身而出,成为了林场的场长和法人。

集体林场经营没有现成经验,启动资金非常有限,缺少必要的办公室设备……面对这些困难,张红丰没有退缩,千方百计破解难题。他一边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法律法规和集体林业经营的政策文件,一边探索办理林场经营手续,并多次调研考察摸底分析研究。

为了解决人员短缺的问题,张红丰开始招募志愿者。起初,他只能带着仅有的3名志愿者踏进2800亩林地。在清理杂草时,4个人背着打草机走上一圈,就都变成了绿色的“稻草人”。林地需要科学管理,光靠自己干不行,张红丰就一边自学,一边招聘技术员,一边组建管理团队,让林场逐步运转起来。新成立的集体林场没有办公用车,张红丰二话不说,把自己的私车开出来公用;没有电脑、打印机和办公桌,他就把家里的拿出来支援。

“为家乡植树添绿,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义务,要用最少的启动资金完成最高的目标。”渐渐地,张红丰的梦想在筹建集体林场的实践中生了根、发了芽,不断变成现实。

探索建设“智慧林场”

张家湾林场开始运营后,张红丰紧紧围绕林场规模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要求,创新生态资源和集体林业经营管理模式,探索新型集体林场经营管理体制。他尝试建设“智慧林场”,利用物联网、数字信息化实现了人、财、物管理精细化。

张家湾林场管理着1.35万亩林地,每年在人员、设备、物料上的支出都在上千万元水平。如今的例会上,林场各部门负责人不再对着纸质报表核对数据,而是齐刷刷地看向集体资产保护管理系统大屏幕。这套系统自去年建立起来后,林场所有固定资产的购置、入库、验收、到货以及后续报废流程,全程实行了信息化管理。

在林场内漫步,每隔几百米,就会看到一块带有二维码的标识牌。打开手机“扫一扫”,就进入了林场养护信息系统。这处林地的简介、包含的树种、养护组长、区域片长的姓名电话,以及今年每个月的养护项目,甚至森林病虫害预警和主要害虫的图片,全都跃然屏上。

这种智慧化管理正是受益于林场引入的“智慧树”系统。通过该系统,林场为每种树和每片林子都装上二维码,谁在养护林场、怎么养护林场,扫码后便可一目了然。除此之外,通过扫码还可以实现让群众监督林场、为林场提建议,群众也可以学习很多绿色生态小知识。林场引入的“智慧眼”系统,则相当于给林地装了双眼睛,不仅能对树木实时监控,还能分析病虫害,对盗伐、火灾等情况进行预警。

组建“三有”队伍带动村民增收

在建设集体林场的同时,张红丰还积极投身美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他走遍了全镇每个村子的每个角落,用脚步丈量了每一寸土地。有的村在人居环境整治中遇到阻力较大,拆违工作启动初期,没有一户主动拆除,还反复聚集抵制。在工作陷入僵局时,身兼张家湾镇党建督导组组长之职的张红丰带领督导组成员一次次走村入户,磨破了嘴皮子,最终形成了主动自拆的良好局面。

违建拆了,村民没了租金收入;低端企业清退了,农民失业了怎么办?张红丰拍着胸脯为乡亲们打包票:集体林场会大大促进农村就业,会把集体农场的收益转化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增长点。他把林场管理细化到每3天制定一次工作计划,吸纳附近300名村民参与林场的管理养护。就这样,林场逐步建设起来,同时帮助农民增收,实现了区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哪里有难题,哪里就有督导组的身影;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督导组的行动。”张红丰常常这么说,也一直这么做。在他的带领下,张家湾镇党建督导组成员的身影出现在区域内各项重点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领导和同事们都称赞这是一支重点工作有督导、群众工作有方法、破解难题有毅力的“三有”队伍。

□本报记者 赵思远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