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像袋鼠,带着孩子在草原里蹦跳。他像鸵鸟,躲进沙堆。”“我”努力想治愈儿子的阿斯伯格综合征,“他”并非故意置身事外,因为他是自闭症患者,活在自己的世界。
这一家人的故事被改编成了小说,《有且仅有:一个自闭谱系家庭的回忆与未来》,“我”在书中名叫林珊,林珊原名林晓桦,是该书作者于是的好友,林晓桦向于是提供了原始稿件即自己的真实经历,两人决定把它改写成虚构作品,但该书的叙事方式仍然保留了鲜明的纪实特征,边界模糊的风格和轻科幻成分的加入,是一种大胆的写作尝试。
全书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细致入微的育儿过程。林珊受过东西方的高等教育,她很快觉察到了儿子林顿的特别,马上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途径。林珊在遵循林顿行为模式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加以及时引导。林顿为什么抗拒书本阅读呢?因为,林顿很容易理解抽象概念却难以处理信息繁杂的具体事物,发现一个背景纯白的学习网站时,林珊无比兴奋,这正是林顿需要的啊,林顿果然很快就入迷了。自闭症孩子的肢体姿态僵硬,这是否意味着可以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入手改善呢?林珊想到了太极推手,她和林顿玩起了粘和顶的游戏,林顿懂得了过马路时什么时候该粘,什么时候该顶,这也帮助林顿减轻了人际交流方面的一些障碍。
书中有许多类似的细节描写,以自我为中心的自闭症患者,难以感受外界的情况和他人的情感,那是写在基因里的特征,来自后天的改变是一个漫长的、曲折的、需要照料者很大付出的过程,林珊的坚韧不放弃、母性的温柔、科学的方法和灵活的化用,这一切因素的综合,使得林顿的早期干预获得了逐渐积累的点滴成功。书中汇总了林珊的教育方法,结合全书亲子相处的具体描写,对于类似家庭应是有启发和帮助的。
林珊的丈夫内森是她的同事,内森木讷、害羞、固执、不擅人际,在林顿出生之后,父子互为镜像,林珊才发现内森也有自闭症,只是程度较轻。内森不理解那些客套的、含糊其辞的措辞,他的科研很有成效,但职场业绩却总是停滞不前,导致家庭经济窘困。内森的情感反馈是自我的,林珊喜滋滋地告诉他林顿“有进步”,他却认为这是林珊在批评他的缺陷;林珊放弃了她自己的事业,他埋怨林珊没有及时帮助他;指责林珊疏忽他,而没有意识到林珊处在病痛中的境况。
在后记里,林珊回答了她为什么会和内森恋爱结婚的疑问。尽管他们有着各种矛盾分歧,但是,书中时时处处洋溢着温情和爱意,每一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林珊的爱有着强大的包容力,如果说内森和林顿都是“来自星星的孩子”,而林珊就是把自己也变成了一颗星星,用自己的光芒去驱散降临在她爱的人生命里的那些黑暗。爱的力量是对抗世间苦难的最好武器,这本书并不只是自闭症谱系家庭的故事,也是对于“爱”的深层认识。
林顿的教育主力是母亲,林珊的认知和做法决定了生来就有谱系障碍的林顿最终会长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帮助林顿的那些力量还包括校园、社会的大环境,林顿是幸运的,得到了周围人包括老师、护理人员的友善对待,学校和家庭沟通良好,合力寻找因材施教的渠道。该书也从另一个侧面推动着致力于解决自闭症问题的社会机制的构建。
关于林顿2037年日记的内容是虚构的,在这个时间点,林顿成长为一名研究自闭症的科研工作者,收获了爱情。这是一个美好的期许,同时,这部分的写作也包含了相关研究的未来动向以及对于科技“双刃剑”效应的思索。利用AI科技解读人脑电波是否能成为未来解决自闭症的有力措施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林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