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扶持创客团队, 用创业带动高水平就业
促就业,这些高校 亮出了『金点子』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2年8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京交通大学
扶持创客团队, 用创业带动高水平就业

梁瀚参加第七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荣获北京市二等奖
徐嘉勃(左二)创业团队
 

最近,北京交通大学2022届毕业生、北京红果园文化创意设计有限公司负责人梁瀚正在忙于为抗美援朝的老战士整理回忆录,作为一家刚刚起步的创业公司,接手这样一个并没有太多经济收益的公益项目,梁瀚的底气源于母校给予的支持。

“母校为我解决了创业之初的资金压力”

“学校对我的扶持可不是停留在口头上,都是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梁瀚告诉记者,2021年6月,由刘双花老师指导、他担任总负责人的项目被评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与重点培育项目,获得北京交大创业项目选拔大赛三等奖。在学校的支持下,团队基于研究成果在北京交大大学生创业园内注册并成立公司,主要经营方向为艺术设计与工业设计领域,梁瀚担任总经理与企业法人。

2021年8月,他们公司选送的项目获得第七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市二等奖,2022年又摘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市赛专项市赛银奖和铜奖各一项,同年入选北京市大学生“百强创业团队”。

北京交大创业园为这个年轻团队不仅免费提供了一间40余平方米的独立办公室,还有与之配套的财会、法律顾问等技术支持,并且陆续拨付了累计10万余元的创业扶持资金,给予他们尽情施展才华的空间。

初出茅庐,梁瀚的团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不仅要学会分配时间和精力,还要了解掌握很多课本外的新知识,比如企业管理、税法、合同法等,“不好好学习这些会立竿见影地付出代价”。

幸运的是,他们并不是孤军作战。北京交大就业与创业指导中心多次举办主题讲座,宣讲国家和学校的创业政策,还安排很多优秀教师、学长来指导创业园里的孵化企业,为他们答疑解惑,像董瑞老师深夜还在线上听他们倾诉困惑,并给出建议,这些帮助极大缓解了团队的压力。

“我在市场上考察过同地段商务楼宇的房租,同样大小一间折合每个月8000元左右,如果全部由我们自己掏,日积月累经营成本的压力不小。而学校有资金和政策支持,这些措施都是我们大展拳脚时的底气。”梁瀚对学校的帮助满是感激。

得到学校的扶持,解决了创业之初的资金压力,梁瀚团队放开胆子去做一些风险项目,甚至是更有发展潜力的长线项目,设计出很多有创意又具社会意义的作品,比如他们正在做的抗美援朝老战士回忆录整理工作。“这种项目虽然没有太大的经济收益,但却有非凡的社会影响力和文化传承价值,我们的精神上感到非常满足。”梁瀚说。如今,公司已成功申请两项专利和一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有的作品还获了奖。

“年度创业育种计划”递进式孵化学生企业

梁瀚的创业故事是北京交通大学全面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一个缩影。该校全面统筹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汇聚政策、场地、人力、资本等资源,形成“实践教学、双创训练、指导服务、资源对接、孵化转化”五位一体的工作机制。

“学生创业,主要面临市场化和持续创新两方面的困难。”北京交大就业与创业指导中心主任张博认为,市场存在着不确定性,大学生从未真正在市场环境中历练,在校接受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距。

另外,产品、技术需要有持续创新性,但离开学校这个巨大的智库,学生团队的持续创新能力肯定不如在校期间,所以学校为校友企业、创业园孵化企业对接相关实验室资源,可以促进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补足学生企业持续创新的短板。

2021年底,北京交大结合五位一体工作机制,新设立“年度创业育种计划”,形成校赛、市赛、国赛逐级递进式孵化企业的整体组织方案。该计划依托校内创业计划大赛和创业项目选拔大赛,为“互联网+”、挑战杯等北京市、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提供优质项目,形成创业项目的持续挖掘与培育机制,达到为市赛和国赛持续供血的目的。

“年度创业育种计划”推出后,落地性强、孵化潜力大、在校赛中脱颖而出的优秀项目可以直接入驻北京交大大学生创业园,并获得1万-5万元的创业扶持资金,梁瀚就是该计划的受益者。自2021年至今已成功指导并孵化学生创业企业7家(轨道交通领域占比14%),企业注册资金共计1580余万元。

北京交大打出以创业带就业“组合拳”

北京交大通过教育基金会,设立学生创业扶持基金、引进投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创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并依托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为在校生和毕业两年内的校友创业提供注册绿色通道、法律援助、财税规划指导、资源对接、成果转化等一站式解决方案。学校还鼓励创业园入驻项目向学生发布选题,通过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及各类学科竞赛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学生灵活应用知识,在训练参赛过程中反复思考、多次实践,强化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这套创新创业促就业的“组合拳”打下来,促进了创业成果的落地,保障了创客团队的成长,带动了学生的主动就业。计算机学院2022届本科毕业生徐嘉勃从大一开始组建创业团队,先后参加了“知行杯”“挑战杯”等6个创新创业赛事。在此期间,他们得到了一些教授的指点,还通过学校定期举办的创业类讲座,获取到许多顶尖人物的创业经验和行业前沿信息。今年4月,他通过大赛推荐同样入驻学校提供的创业园办公室,创业团队从“草台班子”进化成了“正规军”。

“在当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环境下,学校为学子们提供了创业方法的培训和创业思维的教育,成为大学生创业与就业的温床。”徐嘉勃感慨地说。张博主任表示,“十四五”期间,学校将继续建立健全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机制,持续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形成具有交大行业特色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本模式。

□本报记者 任洁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